送赞律师归嵩山

送赞律师归嵩山

送赞律师归嵩山

禅客归心急,山深定易安。

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

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

到时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译文

禅客归山心情急,山深禅定易得安。

清贫生涯修道苦,孝友情牵别家难。

雪路迢遥随溪转,花宫山岳相映看。

到山仰望暮时塔,松月向人送夜寒。

注释

孝友: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弟为友。

花宫:佛教中,花为6种供物之一。花皆可开敷结实,以譬万行之因皆有成就佛果之能。花之形色相好,可以之庄严法身。花又从慈悲生义,花有柔软之德。花之取义甚丰,因此,寺院多以花装饰,诗中称之为“花宫”。《碧岩录》三十九则曰:“僧问云门:‘如何是清静法身?’门云:‘花药栏。’”

送赞律师归嵩山鉴赏

  禅宗将宗教拉向生活,但它毕竟是一门宗教。禅宗讲求开悟心性,但它亦有外在修道形式。坚持修道,进入清净的禅境,对于一般人而言,并非易事。功名利欲,易使人迷失。而生计人情,亦使人易生退转之心。是否能入禅,不仅是心智的问题,亦关涉心志。该诗便写一位艰难地迈向禅门的僧人。僧人返家一转,却急急地要归山去,只因深山里才可禅定,可见这是一个初学者。他家庭生活的清贫更加重了他修道的清苦,他从小所受的中土文化的传统教育——孝养父母、友爱兄弟更使他难以出家。可是他毕竟走了。挣脱各种羁绊进入禅门,是须有勇猛精进的精神的。经过艰难的雪路跋涉,他终于到达了一个灿烂的境界:装饰着鲜花的禅院与山岳的秀色交相辉映。而此时,他还须勤行修习,使自己所修之功德不退失退转。试想暮色苍茫之时,瑟瑟松风、冷冷孤月,他是否会觉得清苦,他是否又会牵记起家里的亲人。解脱烦恼,修成正觉真须有不退转之菩提心。

清江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诗僧。幼出家,代宗大历初至杭州华严寺,师华严宗僧人守真。归越州开元寺后,又从昙一学《四分律》。大历八年(773)至南阳从慧忠习禅观。大历、贞元间以能诗闻名于江南,与诗人皎然齐名,时称会稽二清。与当时诗人交往频繁。晚年住襄州辨觉寺,约卒于宪宗元和间。《宋高僧传》卷十五有传,另参《唐才子传》卷三。其诗多送别赠答及行旅抒怀之作。《全唐诗》存诗1卷。

清江朗读
()

猜你喜欢

乾坤清淑之气,蜿蟺扶舆亘西极,化作岐山之阳石鼓十。

六丁二酉铲断昆崙之瑶峰,缥缈云根堕穹碧。层崖秋碎方祗愁,大星宵陨圆灵泣。

中虚不露疏凿文,太素犹涵混沌质。伟哉周家宣王中兴时,戈鋋彗云九县一。

明堂受朝群后来,天威不违颜咫尺。岐阳之狩载阳国之灵,王气腾霄何赫奕。

八鸾声戛秋风高,九旗光动朝暾赤。歌车攻,咏吉日。

张皇维,昭帝绩。泰山盘,石之祚。炳烈千万春,勒之贞珉古无匹。

其形如鼓不可扣之鸣,其体浑沦绝侣大造无痕迹。

其字遒逸宛是篆与科,其文古雅髣髴周之什。吉甫歌,史籀笔,制作森严照岐邑。

年多物化理则然,金字半灭无人识。老蛟摧裂野火焚,古墨淋漓苔雨蚀。

青城学士昔在大德初,见之林下久叹息。入朝亟为丞相言,如此至宝何可以弃掷。

大车彭彭挽致来孔庭,天地风云亦动色。我尝爱此十鼓文字奇,抚玩摩挲不知日之夕。

荏苒光阴数十春,春风吹愁发生白。近时再过石鼓旁,阶草蒙茸没双屐。

细看字画转么么,徙倚回廊泪沾臆。东安邓尹弹琴青桂林,议论文章脱尘俗。

平生好古如古人,直欲蒐抉周秦之故实。里中更有朱先生,白首著书穷日力。

寄书远访石鼓文,细字满笺珠的皪。书中宛宛见高情,识者见之争爱惜。

乃知先生好古不减吾,邓侯吾徒委琐岂复如先生,喜新厌旧犹戏剧。

吾友秦邮李希文,新来小篆亦杰出。夷门梁君子,宜苦学张颠之草书,电埽千军烂如拭。

我生雅恨不能书,每见名家如有失。朱先生,古遗直,甚欲相从不可得。

山中茅屋书满床,何时一到虚轩分半席。直须和我石鼓歌,战退苏韩入坚壁。

呜呼古之作者往往苦用心,岂惟杜预雅有春秋癖。

今人无复见古人,徒劳纸上赏遗墨。鱼目滔滔久混珍,后来此鼓谁收拾。

燕之石,等圭璧,荆之璞,同瓦砾。古风不返天茫茫,何如烂醉林皋卧苔石。

()

吴山岭头风萧萧,吴山落日红抹腰。

蜿蜒鸟道自能认,只在山中非市朝。

烧薪暖酒换鱼煮,五十行歌气如虎。

朱翁侧足金马门,吾侬未舍无媒路。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堦寂寂一作:阶寂寂)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无此段文字;沪教版无此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