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西施

译文

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

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注释

家国:家与国。亦指国家。

何苦: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

解:懂,明白,理解。

亡:灭亡。

西施鉴赏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朗读
()

猜你喜欢

访戴曾上王猷船,持节不齧苏武毡。苦吟杰出柳絮外,清气迥绕梅花边。

芸窗夜白照书卷,山肆晓寒增酒钱。安得九夏复如此,松下从教惊昼眠。

()
 

勋名冠绝复全身,两晋如公竟几人。庙枕吴江非故迹,碑横岘首哭遗民。

空坛晓雾沉荒树,断壁秋风埽暗尘。老泪向人收不尽,愁边和雨湿衣巾。

()

雨馀秋水绕清轩,心迹双清好莫言。松寺寻僧陪鹤侣,茆檐对客数鸡孙。

年光荏苒惊残梦,生事萧条忆故园。兵后故人知好在,那堪白首卧衡门。

()

琴堂清,文窗窈窕云霞明,七弦弹出太古意。光风绕郭流,春声满天地,泛羽浮宫荡和气。

惟侯之政廉而仁,敷鬯惠慈湔暴厉。惟公之心公而丕,擿发伏奸施恺悌。

视民如伤民德之生意,昭融一时写作琴中趣。堂上琴,音沉沉,玄猿抱月啼空林。

琴上弦,声渊渊,老蛟卧雨吟寒泉。有时拂轸青松边,白云飞来清可怜。

有时度曲香案侧,水沉郁郁飘晴烟。此琴不是相如之所蓄,此琴不是伯牙之所传。

乃是当时子贱古遗物,置之兹堂今几年。县庭无事简书静,抱琴危坐心悠然。

古风寥阔不可续,侯也直须为奏周诗三百篇。世虽久乏知音者,时复鼓之聊以陶吾天。

驰声海内永不朽,七闽山水万古增光妍。我欲学琴恨无缘,我欲买琴苦无钱。

山空月白琴响绝,把杯长啸天风前。

()

秀矣孝廉,名驹在谷。白玉清冰,碧梧翠竹。少游诸老,孤莺乔木。

予家日见,匪暝维夙。黄庭晋度,朱弦汉曲。群公星落,长庚尔独。

后生更仰,鸡群昂鹄。颓然顺化,行阅沧陆。修年默逝,亦可世哭。

雅绪君断,更莫彼续。来英日富,风流绝目。前修履践,流膏碎馥。

嗟子勤哉,堆箱叠腹。繄我与君,髧皓相逐。今我视众,如君我瞩。

馀霜犹几,三叹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