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

()
()
《天台风俗志》一卷,记台州府天台县风物民情。天台县隶属于今台州市,因天台山而得名,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区西北部。三国吴大帝黄武至黄龙三年(222-231年)之间,从会稽郡章安县分置始平县,此为天台建县之始。《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以《天台风俗志》为阙名,根据附录《天台山文化·民间聚会》可知,著者为清末民初天台陈锺琪。
()
游记。原题方瀛等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徐灵府撰。徐灵府,字名征,自号默希子,钱塘(今杭州)人。唐道士。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台岭。此书则成于宝历初年。《天台山记》古逸丛书本,共一卷。是作者在唐元和年间(806—820)游天台山的游记。主要记载了南北朝、隋、唐时期天台山佛道两教兴起的历史情况。其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此山修寺说法、开创宗派以及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吕洞宾在此山隐居修炼等情况。约成书于唐元和年间,曾有写本流行。近世有《古逸丛书》本。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三卷。《前集别编》一卷。《续集》三卷。《续集别编》六卷。宋李庚原本,林师蒧等增修。此集皆录唐以前作家题咏天台山的诗文,计赋三篇,诗二百首。成于宁宗嘉定元年 (1208)。前有郡守宣城李兼序。《前集别编》一卷,则师蒧子表民所辑补。又附拾遗诗十二首,有陈耆卿跋及表民自记,“题癸未小至”,乃嘉定十六年 (1223)。《续集》前二卷亦李庚原本,后一卷则师蒧、林登、李次谟等所汇录,皆宋初迄宣、政间人之诗,亦成于嘉定元年。后附《拾遗诗》七首,跋称得此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鬻书者十年,今刻之续集后。似亦为表民所题。《续集别编》则表民以所得南渡后诸人之诗及续集内阙载者,次第裒次而成。前五卷末有表民自跋,“题戊申中秋”,乃理宗淳祐八年(1248)。后一卷末题“庚戌夏五”,则淳祐十年 (1250)。盖父子相继甄辑,历四十年而后成书。李庚字子长,其爵里无考。惟李兼序有李棨出其先公御史所裒文集语,又有寓公李公语,则尝官御史而流寓天台者。师蒧字咏道,浙江临海人。尝官州学学谕。表民字逢吉,与林登、李次谟仕履均不可考。表民别有 《赤城集》,诗文兼载。此集则有诗而无文。虽仅方隅之赋咏,而遗集沦亡者每藉此以幸存百一,足为
()
又称《善惠大师赐紫成寻记》。佛教书。日僧成寻撰。8卷。作者于日本延久四年(1072),从肥前松浦出发赴宋,至北宋熙宁六年(1073)六月护送新译佛经及佛像去日本。本书即以汉文逐日记载入宋巡礼天台山、五台山等圣迹,并蒙宋朝礼遇之事。成为了解当时中日海路交通、宋代佛教概况及其文物、风俗等的珍贵资料。后有成岛让俭校注本《删补天台五台山记》8卷。收入《大日本佛教全书》卷一一五。
()
亦称《菩萨戒义疏删补》。律学著述。唐明旷删补。三卷。系隋智述、灌顶记的《菩萨戒义疏》的删补,是对《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作进一步注释之书。明旷自称,本书“不违先见”,“以天台为宗骨”。注释分作七门:明名体、明宗用、明教摄、明受法、明传译、略料简、随文解释。
()
全一卷。元代怀则撰述。又作佛心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说明天台宗所传佛心印‘性具性恶’之法,并破斥禅家之‘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相宗之定性二乘、性宗之无佛性等义。注书有明代传灯所著之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卷等。
()
全一卷。又作四教仪、谛观录。高丽僧谛观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宋初,谛观应吴越王之请,携带天台三大部至我国,投于螺溪义寂门下,深研天台之学,十年后示寂,同门于其故箧中,发现本书,为研究天台教义大纲与观心(实践修行)要略之入门书。内容系删补灌顶之‘天台八教大意’而成,以法华经信解品之譬喻与涅槃经之五味、华严经之三照等譬喻为中心,判别天台五时,及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并略述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之名义、教说、行人、行位、证果等,复以摩诃止观之二十五方便略述圆教之十乘观法。其后智旭以本书观点过于简略,乃萌发述作‘教观纲宗’之动机。本书之注释书极多,历来以宋朝从义之四教仪集解三卷、南宋元粹之四教仪备释二卷与元朝蒙润之四教仪集注三卷为本书三大注释书。
()
全一卷。隋代灌顶撰。又称八教大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略述天台教判化仪、化法等八教之大纲。先将化仪四教配于华严等五时而略说之,次叙化法四教之名义、机根、行位、得果,及观行四门与十乘观法,并明五时之通别权实等。明藏收之,另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之刊本。高丽谛观删补本书,制述天台四教仪一卷。
()
佛教颂赞文。宋遵式述。一卷。为追慕智者大师(即智)功德而作。内容可略分为三部分:(1)僧众三礼奉请天台诸祖;(2)颂礼赞文,共十二偈;(3)行忏悔法,共五偈。此文见载于明版诸藏。
()
全一卷。南宋沙门士衡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记述天台宗九世祖师之传记。九祖即:高祖印度龙树、二祖北齐慧文、三祖南岳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顶、六祖法华智威、七祖天宫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荆溪湛然。
()

殷肇土茫茫,诗歌玄鸟祥。建邦思得姓,易代复宾王。

德泽流千古,云礽遍四方。深源还辅晋,郑国亦兴唐。

奕奕家声远,绵绵世泽扬。停舟先过我,拥帚许相迎。

讲道无馀蕴,论文得细详。

()

词章汉宗正,诗笔李长庚。礼展慈湖奠,心摇微国旌。

先公同窜谪,后裔借尊荣。侨馆甘藜藿,芳洲采杜蘅。

春风闲杖策,夜雨短灯檠。浮海瞻龙仗,登皋听鹤鸣。

三年书满考,一旦趣归程。执手论交契,持觞叙别情。

但期趋玉陛,焉在遗金籯。旋舍斑衣舞,归舟綵帐轻。

庭闱心晏晏,交友喜盈盈。侍次还乡举,趋班复帝京。

捷音如我报,莫俟雁南征。

()

天台古仙山,药物固非一。采之年可延,厥品惟参朮。

兹诚笼中物,不可亡一日。良医苟能用,可治天下疾。

()

凌晨避暑作清游,烈日方中{忄双}玉楼。

石刻俨如元佑日,榜题犹带有唐秋。

二三弟侄皆同志,十一宾朋尽胜流。

共侍潘刘两夫子,夕阳归路语难休。

()

学道探玄务谷神,薜衣疏野见明君。

暂来北阙利名地,归去旧山鸾鹤群。

洞壑深藏尘外士,冠裳不系岭头云。

赤城千仞幽居处,夜籁秋猿枕上闻。

()

孤云须信少常期,未作祯祥又欲归。

霖雨祇宜滋大旱,山川终称养沈机。

夜寒放意文章险,春尽平心笋蕨肥。

若是蒲轮重到日,让辞牋表莫重飞。

()

芳袍麟殿赐蒲茸,道胜年来请谒慵。

贝叶罢翻双凤阙,石房归掩五芝峰。

朝贤远乞裁诗稿,海客争传出定容。

后代何人续僧史,好将安远比高從。

()

忽忆幽栖地,千峰秀海濆。

归心挂飞瀑,高迹指浮云。

尘世宜深遯,诗名畏远闻。

犹嗟石桥畔,凡圣路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