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礼

知礼(960~1028),北宋天台宗僧人。俗姓金,字约言,四明(今浙江宁波)人。7岁丧母,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出家,15岁受具足戒,专研律典。20岁,从宝云寺义通学天台宗教典,尽得圆顿之旨,常代师说法。师卒,出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咸平六年(1003),著《问目二十七条答释》,以释日僧寂照所问之疑。景德

()

知礼(960~1028),北宋天台宗僧人。俗姓金,字约言,四明(今浙江宁波)人。7岁丧母,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出家,15岁受具足戒,专研律典。20岁,从宝云寺义通学天台宗教典,尽得圆顿之旨,常代师说法。师卒,出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咸平六年(1003),著《问目二十七条答释》,以释日僧寂照所问之疑。景德元年(1004),撰《十不二门指要钞》,成立“别理真如有随缘义”,区分“别教”(华严宗)“性起”说和“圆教”(天台宗)“性具”说,为其代表说。因对海外回输的天台典籍看法不一,先有晤恩依《金光明玄义》略本著《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以为广本非智顗所作,而立“真心观”,认为所观之境即圆融三谛之理心。知礼乃著《扶宗释难》予以驳斥,谓广本乃真作,主“妄心观”,认为观心目的在转凡心而实现理心,所观之境应为日常刹那起灭的无明妄心。如此反复论难,是谓山家、山外之争。其来往辩论收入所编《十义书》、《观心二百问》等书。此后,其门下梵臻、尚贤、本如等传师说,自称“山家”,贬晤恩及门下洪敏、源清、智圆、庆昭等为“山外”。大中祥符二年(1009),重建保恩院成,朝廷赐额“延庆寺”。六年二月十五日,建念佛施戒会,自写疏文倡导,自此岁以为常。长年讲经说法,修各种忏法,曾燃三指供佛。后被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又以长住四明延庆寺,世称“四明尊者”、“四明大法师”。另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金光明经文句记》、《观音别行疏记》等,后来宗晓将其经疏以外著作百余篇编成《四明尊者教行录》行世。

大悲忏法 知礼

全一卷。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编集。又作出像大悲忏法、大悲心咒忏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知礼依据伽梵达磨所译之大悲心陀罗尼经而作,内容叙述千手观音之忏法。系以天台宗教义指导修持之忏仪作法。谓虔信千手观音,不仅可消灾得福,死后且可往生西方净土。

()

四明十义书 知礼

凡二卷。宋代四明知礼撰。又称十义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天台大师智顗所撰述之金光明玄义,在唐末五代之动乱后,流传有广略二本。或谓广本中之十种观心部分乃后世所增添者,例如慈光悟恩着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一书即持此一主张。然未久,其弟子源清、洪敏两人作难词二十条反驳上述观点,自此,天台宗山家、山外两派遂展开八十余年之论争,本书即于此一背景下著作而成。本书广泛引用五次论争中之诸问答书内容,包括山外派庆昭、智圆等所撰之辨讹、答疑书、五义书、释难书,及山家派知礼之问疑书、释难扶宗记、覆问书等。更以十义对山外派诸师阐明观境真妄之问题。十义,即:(一)不解能观之法,(二)不识所观之心,(三)不分内外二境,(四)不辨事理二造,(五)不晓观法之功,(六)不体心法之难,(七)不知观心之位,(八)不会观心之意,(九)不善销文,(十)不闲究理。此外,当时十数种往复论难之著述多已不存,仅存本书与观心二百问,故成为了解山家、山外论争之珍贵资料。注释书有宋代继忠之四明十义书科一卷,日本之光谦所著四明十义录二卷、四明十义讲要一卷等。

()

十不二门指要钞 知礼

凡二卷。北宋四明知礼(959~1028)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注释湛然之十不二门,为后世天台正统教义之重要典籍。唐代湛然曾着玄义释签,解释法华玄义之本门十妙与迹门十妙。另又刊行‘十不二门’,以阐释迹门十妙之‘解’、本门十妙之‘行’,两者同等重要,不可独偏。此外,另有山外派之注释书。四明知礼撰写指要钞即在批判山外派之解说,而强调十不二门之重要性。书中宣扬天台性具之说,尤主张观法之对境不仅有真心,且有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