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廷玉

郑廷玉,一作郑庭玉,彰德(今河南安阳)人。元代杂剧作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录鬼簿》将其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故知其为前期作家。其所作杂剧今知有二十三种,现存有全剧者六种:《布袋和尚忍字记》、《楚昭王疏者下船》、《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包待制智勘后庭花

()

郑廷玉,一作郑庭玉,彰德(今河南安阳)人。元代杂剧作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录鬼簿》将其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故知其为前期作家。其所作杂剧今知有二十三种,现存有全剧者六种:《布袋和尚忍字记》、《楚昭王疏者下船》、《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包待制智勘后庭花》、《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崔府君断冤家债主》。存有剧目者十七种:《孙恪遇猿》、《风月七真堂》、《曹伯明复勘赃》、《汉高祖哭韩信》、《冷眼刘斌料到底》、《风月郎君双教化》、《齐景公驷马奔阵》、《采石渡渔父辞剑》、《孟县宰因祸致福》、《奴杀主因福折福》、《吹箫女悔教凤凰儿》、《老敬德铁鞭打李焕》、《子父梦秋夜栾城驿》、《卖儿女没兴王公绰》、《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一百二十行贬扬州》。另存有套数残曲一首。由现存剧本与剧目观,其多写通俗剧与道德剧。《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佩玉鸣銮”,显系指其词采音韵。其代表作为《看钱奴》,该剧关目复杂紧凑,人物绘写亦佳。凌濛初《拍案惊奇》卷三五曾将其改编为拟话本小说。生平创作见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元曲选》、隋树森《全元散曲》。


郑廷玉是元代前期的一位高产杂剧作家。他熟悉社会生活,洞察人情世态,作品题材广泛,艺术技巧高超,语言生动、质朴,表现的思想内容也比较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元代的社会生活、市井百态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描摹和反映,既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丑恶现象的无情揭露和鞭挞,又有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与憧憬,具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郑廷玉着力于艺术形象的塑造,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富于立体感,既注意使人物性格特征在发展变化中充分展示,又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发展变化,对人的良知与高尚品德进行热情讴歌。赵鹗(《金凤钗》)是一位寒士,虽然历经坎坷,善良忠厚的本色却始终不渝,即使在卖诗周桥借以谋生的艰难时刻,也能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在他的笔下,《看钱奴》中的贾仁、《忍字记》中的刘均佐、《冤家债主》中的乞僧,同样是大财主、悭吝人,却存在着性格上的差异,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郑廷玉的杂剧中宿命论、因果报应观念相当浓重,使作品的丰厚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另外,某些描写技法比较陈旧,例如被狗舔吃了手指上的油这类细节,元人杂剧中屡见不鲜,而在郑廷玉作品中又不止一次出现。总之,郑廷玉杂剧的思想内容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艺术方面也熠熠闪光,是中国古代戏曲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楚昭公疏者下船 郑廷玉

元杂剧剧本。一作《楚昭王疏者下船》;简名《楚昭公》或《疏者下船》。郑廷玉撰。末本。叙春秋时吴王阖庐所藏湛庐宝剑,飞入楚国,屡索不与。遂命伍员、孙武攻楚。楚兵败,楚昭公与弟芈旋及夫人、儿子出奔。过江时,仅有一小船。因后有追兵,4人尽载而渡。船至中流,狂风骤起,波涛汹涌,船中进水,不堪重载。艄公让不着亲的,快请一个下水去,才救得一船人性命。即所谓疏者下船。芈旋认为自己疏,便要下水,为楚昭公所阻。夫人认为自己是别姓,乃是疏者,即主动投水。船仍不负载,还须下去一人。芈旋再次请死,又被昭公拦阻。儿子认为自己不亲,投水死。船济岸后,兄弟各投他国。后来申包胥从秦国请来救兵,得复楚国,兄弟相见。夫人及儿子均由龙王救起,合家团聚。此剧重在宣扬封建道德的友悌观念,再辅之以子孝妻贤的说教,由此才能感动上帝,差龙王救护昭公妻儿。本事出《左传》及《国语》,但所演关目不尽实据典籍。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

布袋和尚忍字记 郑廷玉

元杂剧剧本。一作《布袋和尚醉屈忍字记》,简名《忍字记》。郑廷玉撰。末本。写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度富翁刘均佐出家。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汴梁富翁刘均佐原是罗汉化身,平时吝啬成性。偶然在风雪中救起刘均佑,与他结为兄弟,让他替自己看管家财。此时弥勒尊者化身为布袋和尚前来点化刘均佐,在他手心写了一忍字,劝他出家,他不肯听从。又有一人刘九儿前来讨钱,被刘均佐意外打死,布袋和尚救活此人后,刘均佐勉强同意在家里后花园中出家修行。他后来听说妻子与义弟刘均佑饮酒作乐,本要持刀杀人,后来心灰意冷,见了忍字,随布袋和尚出家。但刘均佐仍然凡心不断,放不下万贯家私和娇妻儿女,三个月后终于忍不住,回家后才发现人间已过百余年,孙子都已成老汉,省悟到人生如梦。于是由布袋和尚接引,刘均佐复为罗汉。

()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郑廷玉

简名《金凤钗》。杂剧剧本。元郑廷玉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写穷秀才赵鹗与妻子李氏及儿子福童困居旅店,欠下房钱。赵鹗应举,得中头名状元,又因早朝时失仪落简被贬为庶民百姓。为维持生计,他到桥头卖诗,得二百钱。恰巧此时谏议大夫张天觉微服私访,被无赖李虎拦住索要二百钱,赵鹗从旁解救,却为此遭到妻子痛骂,但后来张天觉偿还他十只金钗,赵鹗用一只金钗付了店小二的房钱。贼人李虎偷了杨衙内手下六儿所带的十只银匙箸并杀了六儿,也来旅店中投宿,听到赵鹗夫妇谈话,偷偷用十只银匙箸换走了另九只金凤钗。杨衙内搜查时将赵鹗当作贼人抓住,赵鹗有口难辩,被判死罪。后李虎与店小二先后来到银匠处用金钗换钱,店小二认出金钗,抓住李虎送到官府。张天觉也已奏明皇上,为赵鹗洗脱冤情,加官赐赏。

()

包待制智勘后庭花 郑廷玉

又名《包龙图智勘后庭花》。简名《后庭花》。杂剧剧本。元郑廷玉作。四折,末本。剧写宋仁宗以王翠鸾赐廉访使赵忠,鸾母同去侍候。赵妻妒忌,命家人王庆害死翠鸾母女,王转令下属李顺下手。时王与李妻张氏有私。张氏为害李,怂其放走二人,王遂以李违误官司为由,逼令出具休书。李悟其奸,欲告状,王惧事泄而杀李,投尸井内。鸾途中与母散失,只身投宿狮子店,被店小二持斧逼奸吓死,投入井中。鸾母与书生刘天义亦来店寄宿,鸾魂与天义相晤,互赠《后庭花》词。鸾母见天义手持鸾词,即疑天义藏鸾。赵忠因翠鸾母女走失,遂请包公断案。是时鸾母亦向包公控告,呈上《后庭花》词为证。包公见词有不见天边雁,相侵井底蛙,疑鸾死于井中,词为阴魂所作;经查访,从李顺家井中捞出李尸,由李顺哑子证实王庆即凶手;又在狮子店井中捞出鸾尸,于是抓获凶犯,案情大白。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明沈璟《桃符记》传奇即敷衍《后庭花》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