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亲

世亲(梵:Vasubandhu),亦作“天亲”,音译“婆薮槃豆”、“伐苏畔度”等。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无著之弟。据《婆薮槃豆法师传》、《大唐西游记》等载,为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人。先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典籍,后至阿逾阇国师事佛陀蜜多罗法

()

世亲(梵:Vasubandhu),亦作“天亲”,音译“婆薮槃豆”、“伐苏畔度”等。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无著之弟。据《婆薮槃豆法师传》、《大唐西游记》等载,为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人。先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典籍,后至阿逾阇国师事佛陀蜜多罗法师。其师在辩论中败于僧佉(数论)外道,世亲为此著《七十真实论》破该外道所著《僧佉论》。尤精说一切有部论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为众人宣讲,每日把所讲内容用一偈概括写出,共作六百余偈,又造释文,其中吸收经量部思想,编成《阿毗达磨俱舍论》。受到阿逾阇国王室的皈依和优遇。据称他遍通小乘十八部教义,不信大乘,谓大乘“非佛所说”。其兄无著在富娄沙富罗国,恐其造论破坏大乘,派人嘱其回国,为说大乘教义。于是弃小乘从兄遍学大乘教义,使弥勒、无著之学得以广泛流传。广著大乘论书,解释《十地经》、《大涅槃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经》、《胜鬘经》等经及无著诸论,并著书详论瑜伽行派理论。著作很多,汉、藏文译本共五十余种。汉译中主要有《大乘庄严经论释》、《辨中边论》、《金刚经论释》、《十地经论》、《无量寿经论》、《二十唯识论》、《唯识三十论颂》、《摄大乘论释》、《大乘成业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等。先后译介世亲著作的有公元6世纪之北魏毗目智仙、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7世纪之隋达磨笈多、唐玄奘,以及8世纪初之唐义净。其中真谛所传被称为“旧译”,由此形成摄论学和俱舍学两支;玄奘所传被称为“新译”,由此形成俱舍宗和法相宗,前者倡“如来藏(清净心)缘起”说,后者主张“阿赖耶(杂染心)缘起”说,成为共倡“唯识无境”学说中两大流派。此外,北方弘扬《十地经论》,形成所谓“地论师”,成为北朝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学派,至于隋唐之际,与南方“摄论”学合流。

六门陀罗尼经论 世亲

佛教论书。古印度世亲著,译者不详。一卷。是《六门陀罗尼经》的论释书。阐述了六门陀罗尼的六义:一、慧圆满;二、慈力清净;三、自性清净;四、令知他所作障;五、摄一切菩提资粮;六、彼果正知及真如。接着阐述了六义的另一种说法:一、于苦时摄取有情界;二、于乐时摄取有情界;三、于自断资粮障;四、于他断资粮障;五、积集一切资粮;六、积集资粮为自利满及显他利满。然后叙述了从正遍知而退的六因及以四净心开示该陀罗尼。最后讲述修行所得的六功德。全文篇幅不长,疏释简明扼要。本论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二十一卷。

()

中边分别论 世亲

梵名Madhya^a-vibha^ga-!i^ka^。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梵Maieya,四世纪后半)所作;长行(散文)部分则为世亲(梵Vasubadhu,五世纪)所著。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真谛(梵Paama^ha,546~569年在中国)译出,与玄奘译之‘辩中边论’(三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同本异译。弥勒为瑜伽行派及唯识学派之开祖,本书即其五部论之一。所谓‘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谓‘边’,有相互对立、极端观念之意;此即离两极端之对立而回归于中道之意。所谓‘分别’,即分别种种立场以把握教义之概念。本论计有相品、障品、真实品、对治修住品、修住品、得果品、无上乘品等七品(七章)。梵文本及藏本将第四、五、六归为一品,则全书为五品。本书于弥勒论书中,组织最称紧密,叙述简洁,思想丰富,系以大乘之立场含摄小乘佛教教义之概念。汉译之注释书有唐代窥基所著之‘辩中边论述记’,以及唐代新罗僧元晓所著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等。

()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

梵名Tim!s/ika^-vij~api-ma^aa^-siddhi。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每一偈均先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了别境(前六识)等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三性及修行阶位。注疏有成唯识论十卷、略释一卷(窥基)、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昱)、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智旭)、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真敬)、唯识三十颂略释四卷(圆明)等。又南朝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

()

唯识二十论 世亲

梵名Vim!s/aika^vij~api-ma^aa^-siddhih!。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又作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引用十地经中三界唯心之句,论证外境为内识显现,阐述唯识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道之偏执。系法相宗所依十一论之一,瑜伽十支论之一。书中总举五言二十一行之颂,就之而诠解其义,本文首先宣说‘三界唯识’之旨,其次就小乘、外道所问难之四种问题,加以解释,以成立万法唯识之理。最后一颂阐明宗义,依偈颂之数而题名二十论。异译本有二:南朝陈之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一卷、北魏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卷(又称破色心论)。此三译本中,菩提流支所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所译本,文颂分配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本书之注释书极多,于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另有我国唐代窥基所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新罗圆测之唯识二十论疏二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