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坡

李光坡(公元1651年-1723年),清初学者。字耜卿。福建安溪人。李光地弟。少受学于家庭,宗尚宋儒及乡先生正《蒙引》、《存疑》诸书。弱冠为诸生,次第讲治《十三经》、濂、洛、关、闽书,旁及子、史。质不甚敏,以勤苦致熟。论学主程、朱,论《易》主邵雍,兼取杨雄《太玄》,以为雄僭经虽有罪,而存《

()

李光坡(公元1651年-1723年),清初学者。字耜卿。福建安溪人。李光地弟。少受学于家庭,宗尚宋儒及乡先生正《蒙引》、《存疑》诸书。弱冠为诸生,次第讲治《十三经》、濂、洛、关、闽书,旁及子、史。质不甚敏,以勤苦致熟。论学主程、朱,论《易》主邵雍,兼取杨雄《太玄》,以为雄僭经虽有罪,而存《易》则有功。于是发明义理,以阐大义。壮年专意《三礼》达四十年,以郑《注》为主,疏解简明,不蹈支离,亦不侈奥博,自成一家言。讥汉唐治礼;说理如梦。其论实能技是非之公心,扫门户之私见。后入都与兄光地讲贯,著《性论》三篇,辩论理气先后动静,以订近儒之差。及归,光地贻诗说:“后生茂起须家法,我老楼迟望子传”(《清史稿·儒林一》),其惓惓于光坡如此。著有《皋轩文编》、《周礼述注》、《仪礼述注》、《礼记述注》。

周礼述注 李光坡

二十四卷。清李光坡(1651-1719)撰。李光坡字耜卿,号茂夫,福建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之弟。杭世骏《榕城诗话》称其家居不仕,潜心经学。学说皆宗宋儒,专治三礼。着有《三礼述注》、《白轩文编》等。《周礼述注》为《三礼述注》之一篇。此书取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之文,删繁举要,以溯训诂之源,又旁采诸家,参以己见,阐发创意。不足在于,对郑玄注贾公彦疏名物度数之文多处削删。然鉴于熙宁之新法,常牵引末代弊政,支难诘驳,对郑、贾之《周礼义疏》多所攻击,议论盛而经义则随之淆乱。《周礼述注》虽不及汉学之博奥,亦不如宋学之蔓衍,然理明而词达,多标举制作之义,词旨简括,有利于初学者。有原刊本。

()

仪礼述注 李光坡

十七卷。清李光坡(1651-1719)撰。《仪礼述注》为《三礼述注》之一篇,体例与《周礼述注》同,取郑玄《仪礼注》、贾公彦《仪礼疏》,总合大义,删繁举要,节取其言,并间取研究《仪礼》诸家异同之说,附于书后,亦参以己见,互相发明。但对郑注贾疏原文的删削,有删削不当、节取太简之失,于诸家之言尤其时有未审之误。如《士冠礼》筮人执策抽上,注中有非经之义,可删;《士冠礼》赞者洗于房中侧酌醴注,义本不明,删此注,则更不明;又如公食大夫礼曰,饮酒浆饮俟于东方注,引杨孚说,引时未审。更多的是删繁节取恰当,如《特牲馈食礼》的解说颇为可取;《丧服记》,不取其说,深有抉择;《士冠礼》母受拜,子释送说解非常恰当。总之李光坡《仪礼述注》对《仪礼注疏》删削基本掌握其意,疏解亦简明,使学者不再难读,对初学《仪礼》者最为有利。有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刊本。

()

礼记述注 李光坡

二十八卷。清李光坡(1651-1723)撰。光坡字耜卿,廪膳生,家居不仕,性至孝。为学以宋儒是宗,专意于《三礼》。着有《周礼述注》、《仪礼述注》、《皋轩文集》等。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乃专为驳正陈氏《礼记集说》而作。其《自序》云: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成。如《序》内称郑氏祖谶,孔氏惟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谶,莫过于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肃)郑(玄)二说,各为缕列,其他自五体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众诂,在诸经疏中最为详核,以为陈澔实妄言诋毁孔颖达之书矣。故光坡是以驳正陈氏《集说》为大旨,力斥其诸篇皆妄次第。而光坡是书却颇有条理,犹现身说法,每篇前有小序,于经文则节取一句或一词而述注之,各为一条。每条先录郑注或孔疏,或《集说》、或朱子注、或秦汉群经及诸子、或唐宋以来说经众家之言,间有坡谓,以阐发己意。其《述注》以程朱理学为依据,补述训解郑玄之注,却又不偏于一家之言;于陈氏《集说》即力斥其非,亦间取可取者。然其于名物,典制、器数之考中,颇多阐发经文义理之宏微,故与陈氏不能尽相隔绝。有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