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鲋

孔鲋(约前264年-约前208年)秦末鲁(今山东曲阜)人,字子鱼,一字甲。孔子八世孙。秦时为博士,传儒者之业。陈胜、吴广揭竿反秦后,他与鲁儒生愤秦焚书坑儒,持孔氏礼器前往,为陈胜博士,不久与胜俱战死。《史记·儒林传序》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

()

孔鲋(约前264年-约前208年)秦末鲁(今山东曲阜)人,字子鱼,一字甲。孔子八世孙。秦时为博士,传儒者之业。陈胜、吴广揭竿反秦后,他与鲁儒生愤秦焚书坑儒,持孔氏礼器前往,为陈胜博士,不久与胜俱战死。《史记·儒林传序》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又《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云:“魏人陈馀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陈王既遣周章,以秦政之乱,有轻秦之意,不复设备。博士孔鲋谏。”元人胡三省于此文后注曰:“鲋,魏相子顺之子,孔子八世孙,即前藏书者也。”由是而知,其拥有藏书。


《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士,死于陈下”。孔鲋“生于战国之世,长于兵戎之间,然独乐先生之道,讲习不倦”,承袭家学,博通儒术,相传着有《孔丛子》二十篇,但今人考证此书为后人伪托。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前,他将《论语》、《尚书》、《孝经》等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尔后隐居魏国。陈胜起义后,好友陈余向陈胜推荐孔鲋,“居乱世能正其行,修其祖业,不为时变”,“通材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虑未形”,被陈胜礼聘为博士。孔鲋曾劝陈胜兴霸王之业,获陈胜嘉许,但劝陈胜兴灭继绝、封六国之后却引起陈胜的反感,“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又劝陈胜不要因秦乱而轻敌,但没有被采纳。任博士两个月即因病死于陈。

孔丛子 孔鲋

人物故事集。秦孔鲋(约前264—前208)著。六卷。鲋字子鱼,一名甲。孔子后代,居魏国,魏相子顺之子。承继家学,博通经史。秦并六国,奉诏赴朝廷,官拜少傅。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建议焚书。鲋既惧祖宗遗典灭亡无求,又怕坑儒惨刑,遂携弟子襄,潜居故里,将家中《论语》、《尚书》、《孝经》等书,深藏宅院壁中。然后隐于蒿山,召弟子百人,亲授其书。陈胜起义,鲋出山为博士,从军反秦。晚年因目疾辞官。鲋闲居故里,搜辑自孔子以来五位先祖言行,成此编。汉时,孔子九世孙太常孔减以所著赋与诗合为一卷,称《连丛子》附其后。全书三万九千余字,二十一篇,有《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问》、《杂训》等。主要记载孔子、子思、子上、子高、子顺言行事迹。因系孔氏后人追述先祖,故事真情切,生动感人。某些篇章,含有一定进步思想因素,客观上暴露贵族统治者的贪婪与残忍。写作上采取正面叙述人物言行与侧面评论相结合方法,既突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又显示出很高艺术性。孔子形象尤为具体鲜明,不仅有圣人之表,而且有圣人之德。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

小尔雅 孔鲋

一卷,旧题汉孔鲋著。《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小尔雅》一篇,无作者名姓。《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都载有李轨注《小尔雅》一卷,其书早佚。今传《小尔雅》系《孔丛子》第十一篇钞出别行,分《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再益以度、量、衡,为十三章。其中的有些内容,是杜预注《左传》时才征引,故此书当是汉末晚出之书,晋时才通行的,非《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小尔雅》。宋《馆阁书目》始题孔鲋著,后人因以为说。经清戴震等考证,才知其误。清宋翔风有《小尔雅训纂》五卷;葛其仁有《小尔雅疏证》四卷,附王宝仁《辑佚》一卷,最详备。收入清《四库全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