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休

何休(129年--182年),东汉今文经学家。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生于汉顺帝永建四年,卒于汉灵帝元和五年。师从羊弼受学《公羊春秋》,为董仲舒四传弟子。初以列卿子诏拜郎中,称病去官。不仕州郡,进退以礼。后应太傅陈蕃召请,与参政事。党锢事起,遭废锢。党禁解,辟司徒府,拜议郎,迁谏议大夫

()

何休(129年--182年),东汉今文经学家。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生于汉顺帝永建四年,卒于汉灵帝元和五年。师从羊弼受学《公羊春秋》,为董仲舒四传弟子。初以列卿子诏拜郎中,称病去官。不仕州郡,进退以礼。后应太傅陈蕃召请,与参政事。党锢事起,遭废锢。党禁解,辟司徒府,拜议郎,迁谏议大夫。


为人质朴多智,精研六经,长于天文曆算,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莫不成诵,世儒无及者,京师称为“学海”,乃继董仲舒之后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推崇《春秋》与《孝经》,认为“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序》)。批评当时《春秋》经学者太过烦琐,“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同上); 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故“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其势惟问,不得不广” (同上)。仿《春秋左氏传》,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阐述了“三科九旨”说及“五始、七等,六辅、二类”之义,“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十三经注疏·公羊传》徐彦疏引 《春秋文諡例》)。对公羊家的“春秋三世”说作了新的阐释和发挥,提出“衰乱世,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进化思想,“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所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解诂》卷一)。系统阐发了《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根据,对后世影响甚著。作有《春秋汉议》,以 《春秋》驳正汉政事六百馀条,“妙得《公羊》本义” ( 《后汉书·儒林列传》)。


反对当时以贾逵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据公羊学博士李育学说,驳难《左传》及《穀梁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认为公羊学说如墨翟守城,其义不可破,而 《左传》及《穀梁传》不得经义,问题很多,难以救治。其理论幽微,难以通晓,时人称为“三阙”。后郑玄作《发墨守》、《鍼膏肓》、《起废疾》以反驳之。除治公羊学外,又训注《孝经》、《论语》等。其著作大多散佚。今存《春秋公羊传解诂》,与唐徐彦疏合为《春秋春秋传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另外,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存《冠礼约制》一卷、《春秋文諡例》一卷,王仁俊《续编》辑存《駮春秋释疴》一卷,《论语何氏注》一卷,王谟《汉魏遗书钞》辑存《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各一卷。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

《春秋》学著作。又名《公羊注疏》。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陆德明音义。二十八卷。何休注本名《春秋公羊解诂》。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官至谏议大夫。东汉经学家,精研今文诸经,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文谥例》等,均佚。此书费时十七载。何休认为孔子修《春秋》有所谓三科九旨、五始六辅等义例。因持义例以释《公羊传》,系统阐发《春秋》之微言大义。较《左传》杜预注、《榖梁》范宁注为详。但说义理多过于深僻,遂至迂远甚或妄诞。训名物典制亦未可足信。但其说常成为后世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徐彦,生平不详,约生活于中、晚唐之际。其疏或采前人旧说,或征经稽传,或用日、月之例等以解何休之注及经文,皆有所发明。但牵合附会、鄙陋谬误者不少。行文多喜自设问答,文繁语复。此书音义部分,取自陆德明《经典释文》,以注音为主,时或释义与校正文字。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