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慧

安慧(475~555)梵名Sthiramati 。音译作悉耻罗末底。南印度罗罗国(伐腊毗国)人。为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左右,南印度大乘佛教之大学者。师上承德慧,下传真谛,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论义,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师与护法同时,然与护法之主张有不少相异之处。在心识作用方面,只承认自证分为实有,而

()

安慧(475~555)梵名Sthiramati 。音译作悉耻罗末底。南印度罗罗国(伐腊毗国)人。为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左右,南印度大乘佛教之大学者。师上承德慧,下传真谛,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论义,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师与护法同时,然与护法之主张有不少相异之处。在心识作用方面,只承认自证分为实有,而以见分、相分为情有理无,故被称为一分家;而护法则安立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四分,被称为四分家。关于安慧与护法二人对于心识作用上主张之异同,自古即有偈颂表示之,即:‘二障相应前七转,二执相应唯六七,五八无执护法宗。所知法执五六八,我执相应唯六七,烦恼相应前七转,五八法执安慧宗。’兹就此偈颂所述,将八识与我、法二执及所知、烦恼二障间之关系,列表于右。安慧尊崇世亲之教义,继承其学说,曾著书释论世亲之唯识三十颂,即‘唯识三十颂释论’,此书梵文本迄今尚存,近代于尼泊尔发现之,此书并有法译本及日译本。其他之著述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大乘中观释论九卷、俱舍实义疏五卷等。其中,俱舍实义疏系近代于敦煌发现者,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德慧的弟子,真谛的老师。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议论。与护法同时,但在心识作用的四分问题上,与护法认识不同,他只承认自证分为实有,认为其他诸分“情有理无”,故被称为“一分家”。有一首偈颂叙述安慧与护法观点的不同:“二障相应前七转,二执相应唯六七,五八无执护法宗。所知法执五六八,我执相应唯六七,烦恼相应前七转,五八法执安慧宗。”即护法认为所知障、烦恼障等二障只与前七识相应。我执、法执等二执只与第六、第七等两识相应。前五识与第八识则无执著。而安慧则认为所知障与法执与前五识与第六、第八识都相应。我执只与第六、第七等两识相应。烦恼障与前七识都相应。而前五识、第八识也有法执。安慧有著作多种,现存有《唯识三十颂释论》(梵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广五蕴论》、《大乘中观释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敦煌本)等。

大乘中观释论 安慧

梵名Mu^la-madhyamaka-sadhi-imocaa-vya^khya^。凡九卷。安慧菩萨造,宋代惟净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又作中观释论。乃随文解释龙树之中观,为中观八大注释书之一。本论所释之颂,与鸠摩罗什所译之中论、波罗颇蜜多罗所译之般若灯论对比,互有存缺出入,日本学者羽溪了谛于日本‘国译一切经’中附有各经内容之对照表。本书屡屡举出毗婆沙师、犊子部师、经部师、胜论师、外人、异人、异宗、异部师、我宗、自部人等之说,而其所谓‘异部异宗’,系指中观派之论师。本书之梵本及西藏译本现均不存。有关本书之卷数,于旧宋本与宋、元、明三本,及日本缩刷藏、大正藏(以日本增上寺所藏高丽本为底本)仅有九卷,然卍字藏经(以日本建仁寺、法然院所藏高丽本为底本)则有十八卷。此外,关于本书之译者,据宋本、丽本、元本等所载,本书系法护与惟净所共译。

()

大乘广五蕴论 安慧

在大正藏中,《大乘五蕴论》有两种,一种是世亲论师造的《大乘五蕴论》,另一种是安慧菩萨造的《大乘广五蕴论》。广五蕴论是世亲大乘五蕴论的注释本,大唐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译。《大乘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占两页的位置,全文三千余字。而广五蕴论全文七千字。广论和五蕴论两者内容大同小异,而广论较五蕴论详尽的多。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安慧

梵名Maha^ya^a^bhidhama-samuccaya-vya^khya^。凡十六卷。安慧菩萨杂糅,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阿毗达磨杂集论、杂集论、对法论。乃随文注释无著菩萨之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本书原系无著弟子觉师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论而成,为法相宗所依用重要论典之一,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其注释书较重要者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十卷(窥基)、述记贯练编二十八卷(信培)。

()

俱舍论实义疏 安慧

佛典注疏。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十大论师之一安慧撰。译者不详。从译文风格及引文考释,当译于七世纪后。原著卷数不详。敦煌本标题下称梵本有二万八千颂。现存敦煌遗书三号;P.3196,系前五卷之节抄。此件先解释《俱舍论本颂》之归敬序,然后解说《分别界品》(共四十四颂)中的十四颂及二个半颂,《分别根品》(共七十四颂)中的八颂(有数颂仅列颂文,未作解说),最后论述佛教的人寿论。北新1440,首残尾存,约长十余米,是敦煌遗书中少见的大卷子。北图另藏残片一件(尚未编号),恰为北新1440所残缺的首部。两号缀接,丝毫不差。有首尾题,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三》。从卷三的篇幅看,梵本二万八千颂释文的说法可信。北新1440尾有题记:释门法律法严奉写记。本疏释文主要依据《俱舍论》、《顺正理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等,基本符合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有藏译本,篇幅亦与二万八千颂大体相当。另有回鹘文残片存世。历代经录均无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未收录,仅在日本《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有记载,证明曾传入日本。后日本《大正藏》第二十九卷根据P.3196录文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