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律 其三

读律 其三

义正本仁育,信立智不违。上下亲疏间,尤指礼为归。

咄哉申不害,但矜恣睢威。何者为《孤愤》,说更陋韩非。

律学包五德,出彼乃入兹。堂堂复正正,谁似当代规。

第云民可由,安得民共知。

黄定齐

黄定齐,字蒙庄,鄞县人。有《垂老读书庐诗草》。

黄定齐朗读
()

猜你喜欢

元代王翰

薄暮清兴嘉,凉风集高树。须臾明月生,清光在樽俎。

池空河影凉,石冷苔色古。列坐当前墀,杯行不烦举。

野庖具山蔬,稚子荐鸡黍。晴峰馀霭收,密竹残露湑。

惊鹊翻夜巢,流萤堕前户。良时念暌离,触物感所寓。

坐待河影流,疏钟绕林曙。

()

太上本来真,虚无中有神。若能心解悟,身外更无身。

假名元始号,元始虚无老。心源是元始,更无无上道。

七宝为林苑,五明宫殿宽。人身皆备有,不解向心观。

三世诸天圣,相因一性宗。一身无万法,万法一身同。

放出光明照,无央世界中。乾坤明表里,日月觉朦胧。

妙观无静苦,自性不能知。妄想随缘去,何时有出期。

生灭何时尽,相因浩劫来。似环蝼蚁转,如毂碾尘埃。

谁言河海阔,深浅尚能知。爱欲情无底,何年有出时?

水鸟及风林,咸归一法音。如何颠倒性,自起万般心。

虚无含有象,有象复归无。心若分明了,知权呼有无。

无空空不空,无色色不色。若能知色空,色空皆自得。

有有兼无有,无无及有无。虚心能不动,妙道自来居。

如人入黑暗,目睹又何曾。若要分明见,须凭浩劫灯。

有相兼无相,迷惑终不知。未能明觉性,安得决狐疑。

众生情行劣,迷失道根源。特谓宣宗旨,教令入妙门。

物向无中有,道从有里无。莫生无有见,迷执自消除。

空色互相生,相缠如纠墨。要知空色理,自莫分空色。

道性本虚无,虚无亦假呼。若生无有见,终被法来拘。

不空是真空,不色是真色。空色便为真,真法何曾得?

是空及是色,究竟总非干。要认真空色,回心向己难。

空色宜双泯,不须举一隅。色空无滞碍,本性自如如。

妙音喻虚性,虚心非妙音。认他毫发事,难得自由心。

一心观一切,一切法皆同。若能如斯解,方明智慧通。

了悟性根源,名为入妙门方便法,是法勿留存。决破疑惑网,有无都不干。

正心长自在,如隼入云盘。心静六根清,六根随性行。

性能无著物,邪障那边生。妙经无碍性,权立妙经名。

故为众生说,令教悟此经。一真度一切,如楫济横流。

真性随身有,勿于身外求。传教虚无理,世间散布行。

诵经能万遍,其义自分明。真性号神王,飞天无定方。

破邪能自外,坚固喻金刚。灵童即正性,无染号真人。

威猛喻师子,名殊一法身。诸天诸圣众,无一亦无二。

性不遂波流,是名真侍卫。语默及游息,无生一念思。

忘形归恍惚,神鬼不能窥。正法度邪法,众生见处偏。

若生无有见,即被染心田。天尊重说偈,直为指心源。

汲引迷惑者,令归解脱门。道非干视听,视听转生疑。

应物临机用,虚心即可知。心疑随万境,随境认心田。

道非有为有,方名离种边。

()
宋代苏轼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

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

溪城六月水云蒸,飞蚊猛捷如花鹰。

羡师方丈冰雪冷,兰膏不动长明灯。

山中故人知我至,争来问讯今何似。

为言百事不如人,两眼犹能书细字。

(径山夏无蚊。

余旧诗云: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

()
 
唐代薛能

野园无鼓又无旗,鞍马传杯用柳枝。
娇养翠娥无怕惧,插人头上任风吹。

()
宋代邓肃

二八佳人宴九仙。华堂清静斗春妍。琼枝相倚妙无前。
良夜黄云来缥缈,东风碧酒意留连。花间蝶梦想翩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