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
《中庸章句》出自《四书集注》。《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
()
二卷,宋石墪编。《中庸》作为《礼记》一篇,刘向归于“通论”,颜师古认为“不属礼经”。《隋书·经籍志》载有梁武帝《中庸义疏》,其书却不传。宋儒以其书阐天道心性之学,研求者多,研究日详。石墪因而编著此书。断自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加上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之说,初名为《中庸集解》。朱熹曾为其书作序,称赞其书精密详审。后朱熹作《中庸章句》,对其书予以删定,更名《辑略》。据《中庸章句自序》称:既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别为《或问》,以附其后。则《辑略》原与《章句》合为一书。其后《中庸章句》通行,《中庸辑略》则渐被遗亡。明嘉靖年间御史吕信卿从唐顺之处得宋椠旧本,予以刊刻,对《或问》多有削减。
()
一卷 宋黎立武著。其书将《中庸》分为十五章:“以天命之谓性”以下为第一章;“仲尼曰”以下为第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以下为第三章;“道不远人”以下为第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以下为第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远”以下为第六章;“鬼神之为德”以下为第七章;“哀公问政”以下为第八章;“诚者天之道也”以下为第九章;“惟天下至诚”以下为第十章;“诚者自成”以下为第十一章;“大哉! 圣人之道”以下为第十二章;“仲尼祖述尧舜”以下为第十三章;“惟天下至圣”以下为第十四章;“《诗》曰:‘衣锦尚絅’”以下为第十五章。
()
一卷,宋黎立武著。宋黎立武撰。立武字以常,新喻(今江西新喻)人。咸淳进士,官至军器少监、国子司业。宋亡,不仕,闲居三十年而终。宋代《中庸》之学传自程颐。程颐卒后,弟子各述师说,分门别户。游酢、杨时之说为朱熹所吸取;而郭忠孝《中庸》说,以中为性,以庸为道,亦称为程颐晚年定论。黎立武之书即以阐发郭忠孝说为指归。
()
二卷。元景星(生卒年不详)撰。景星撰《四书集说启蒙》,门人蒋骥先刊其《大学》,钱时续刊其《中庸》,《论语》不存,《孟子》则残。景星自序中仍称《四书集说启蒙》,凡例中如《孟子章指》云云,亦兼言四书。景氏用力十年,去取诸说而为此书,立说并不苟同苟异,颇能自抒心得。四库底本只《大学》、《中庸》各一卷,《提要》云《论语》、《孟子》均佚,其实《孟子》尚有残卷,并未全佚。今北图藏明刻本《四书集说启蒙》八卷二册,《大学》、《中庸》各一卷,《孟子》存一至六卷,《滕文公下》以下佚。另有《通志堂经解》本行世,《大学》、《中庸》各一卷。
()
现前介尔一念。而实无量无边。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清净本然。寂然不动。谓之性。感而遂通。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者。谓之道。全性起修。为善去恶。造圆因以致圆果者。
()
四卷。南宋袁甫撰。甫字广微,鄞县(今属浙江)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谥正肃。此书散见于《永乐大典》中,不见记载,只有朱彝尊《经义考》著录袁甫所撰《中庸详说》二卷,并且称已佚,可能指的就是此书。该书备列经文,逐节训解,盖平日记录以授门生弟子。袁甫之学出于杨简,杨简之学出于陆九渊,故立说多与九渊相合。如讲自诚明一节云:“诚不可传,可传者明,明即性也,不在诚外也。”此即《象山语录》所谓“诚则明,明则诚,此非有次第,其理自如此”之说。《四库提要》称其“虽主持过当,或不免惝怳无归,要其心得之处,未尝不自成一家。”该书原已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成,按经排列,分为四卷,并且加了案语,以匡正其误。
()
十七卷。明夏良胜撰。夏良胜字于中,南城(今属江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后为仇家所陷,谪戍辽东。着有《东洲初稿》等书。此书嘉靖间夏良胜被谪戍辽东时所着。自宋以来,取古经之义,括举条目而推衍其说者,始于叶时《社经会元》。继叶时之后,则有真德秀《大学衍义》。夏良胜仿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推阐《中庸》,故名《中庸衍义》。全书分《天命之性之义》、《率性之道之义》、《修道之教之义》、《致中和议》、《达道之义》、《达德之义》、《经之义》、《诚明之义》、《三重之义》、《平天下之义》等纲,每纲又分为若干目,每目之名皆为夏良胜所自创。如《天命之性之义》分为《正性之原》、《论性之弊》;《达道之义》分为《君臣之常》、《君臣之变》、《君臣之戒》、《父子之常》、《父子之变》、《父子之戒》、《夫妇之法》、《夫妇之戒》、《兄弟之法》、《兄弟之戒》、《朋友之法》、《朋友之戒》;《经之义》分为《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每一名目必一一援据古今,推广演释。其中以采邱浚《大学衍义补》之说为多。夏良胜
()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

法乐洞前曾一游,君家闻处洞西头。石潭正照猿猱月,山药曾经虎豹秋。

岂意吴城祠下路?共寻扬子岸头舟。胸中富有天官学,莫为周南久滞留。

()

旧住衡山曾夜归,见君江客忆荆扉。星沉岭上人行早,

月过湖西鹤唳稀。弱竹万株频碍帻,新泉数步一褰衣。

今来唯有禅心在,乡路翻成向翠微。

()

怀人同不寐,清夜起论文。月魄正出海,雁行斜上云。

寒潮来滟滟,秋叶下纷纷。便送江东去,徘徊只待君。

()

久是天涯客,偏伤落木时。如何故国见,更欲异乡期。

鸟暮东西急,波寒上下迟。空将满眼泪,千里怨相思。

()

惆怅流水时,萧条背城路。离人出古亭,嘶马入寒树。

江海正风波,相逢在何处。

()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

四年未卜果同心,一夜园亭□□衾。壤隔东西原不远,不教风雨□相寻。

鸢鱼入究□皆的,神化何思语更深。觉后真成庄子蝶,几时扶病过东林。

()

龙飞御八极,虎殿开群经。礼乐焕明制,冠裳粲充庭。

大哉中庸理,纯粹复至精。微言尽幽渺,至治通神灵。

内存戒惧功,外有位育能。宋儒阐名义,孔学昭仪刑。

煌煌精一传,千岁如日星。默契入玄化,冲居澹聪明。

圣心仰熙缉,吾道方施行。微官窃臣从,列侍随公卿。

恭闻圣贤训,内顾惕若惊。天颜不盈丈,帝鉴无留形。

虽无献纳权,恐有玷辱情。古来致君术,感格须至诚。

庶几涓埃力,或使海岳增。作诗戒同志,敢谓此地荣。

()

端把中庸诵一篇,眼前神物顿森然。

尘埃扫尽无他虑,尽管高楼自在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