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

王道渊,名玠,号混然子,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江西南昌修江(今江西修水)人,全真南宗道士。其具体生平及师承无足考,但在当时道教界应是个较有影响的人物,许多道士与他有来往,和他交流或向他请教修丹功法。著名道教理论学家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对其极尽赞誉和钦佩,为其书《还真集》作序,序中称其金液还丹之旨,“虽上紫阳、清庵亦未知孰先后也。”(97页)王氏一生笔耕不辍,勤于著述,其撰有《还真集》3卷,《道玄篇》1卷。注释有《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纂图解注》、《崔公入药镜注解》、《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及《青天歌注释》等,其中《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可谓以丹道释《阴符》之集大成者”,其《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解注》“经水精子增注后,(《道藏》未收)为《清静经》注本中最通行者。”(545页)这些著作被其后不久的正一教徒完整地收存在《道藏》中。
王道渊著述颇丰,为元明之际道教界较有影响力的道士之一,与其同时的正一天师张宇初称赞他“足以振发末季之弊”。学界一般认为其为全真南宗后学,其理论与李道纯一脉颇为接近。追溯其思想渊源,可以看出王道渊思想具有明显的混融特色,他在立
()
王道焜[kūn],明末钱塘(今浙江省余杭县)人。字昭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举于乡,崇祯(公元1628——1644年)时官南平知县,迁南雄同知,后改知光泽县事。 南还后兵陷杭州,自缢而死。 (事迹见《明史》卷二百七十六附《朱大典传》,《明史稿》卷二百五十七,《明末忠烈纪实》卷十八,《南疆绎史》卷十七,《小腆纪年》卷十,《东林列传》卷十一,《前明忠义别传》卷二十三,《小腆纪传》卷四十九。) 曾与赵如源同撰《左传杜林合注》五十卷,传于世。
()

方州一士耻孤陋,老大挐舟辞楚乡。万里周流踪迹远,半生著述鬓毛苍。

侯门久客公车荐,驿路荣归祖席张。到日里闾争馈贺,儒冠稽古动辉光。

()

王子缑山载碧笙,远随丹诏觐神京。

秩宗祀典虞书在,封禅坛泬汉畤平。

玉笥云连龙虎气,金陵天近凤凰城。

祝官拜望承恩早,小朵楼西散佩声。

()

高斋闻在荔枝林,曲几方床宴坐深。大道无形元寓器,至人于物不容心。

三山云气通寥泬,一室天光入照临。我欲壶中收药去,石田瑶草共相寻。

()

济济高燕会,众宾且喜乐。

方冬气常温,是日寒始若。

愁云际平林,垂见雪花落。

四座喜相顾,有引必虚爵。

中堂岂非佳,东圃罗帟幄。

当亭列射格,抗的明灼灼。

雕弓既出{左韦右长},劲矢知在握。

主人揖让兴,客以次序作。

目惴彩枝移,心倾钟鼓数。

笑言何谑失,仪节亦称娖。

酒酣事颇变,极口纵谈谑。

失令固有罚,出语辄见酌。

平生爱疏放,论议鄙龊龊。

欢来一狂散,岂顾醒后怍。

诗人亦有言,善戏不为虐。

所赖众君子,阔达见表襮。

还家遂酩酊,岂复记鸣柝。

()

逆云佛塔金千寻,傍耸滴翠玲珑岑。

春供万家富远目,响答两地纷啼禽。

风摇野帻去复去,露浥乳窦深尤深。

奇声俊逸鲍夫子,蓬社不挂渊明心。

()

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

见说当年梦甚真,公今高步挹清尘。

经传桐柏兼三洞,名在明廷接万神。

马过越山资浩气,花飞剡水正残春。

白云二友皆仙士,晤语多应一笑频。

()

早觉人间万事非,便寻幽远净征衣。

每嗟老境难辞老,政使归时未得归。

物外无思皆妙道,尘中有患更危机。

羡君行李翩然去,琼阙从兹两子微。

()

混俗从教鬓似银,世人无分得相亲。槎流海上波涛阔,

酒满壶中天地春。功就不看丹灶火,性闲时拂玉琴尘。

仙家变化谁能测,只恐洪崖是此身。

()

四面杉萝合,空堂画老仙。蠹根停雪水,曲角积茶烟。

道至心极尽,宵晴瑟韵全。暂来还又去,未得坐经年。

()

五云遥指海中央,金鼎曾传肘后方。三岛路岐空有月,

十洲花木不知霜。因携竹杖闻龙气,为使仙童带橘香。

应笑我曹身是梦,白头犹自学诗狂。

()

忽散游梁客,来作过吴人。朝发胥江汭,夕济蠡湖津。

还山一何迅,行路多苦辛。临水欲相送,停云庶可因。

()

未爽金泉酌,还同柱史来。春陪供怅远,尊傍野亭开。

稚柳摇晴浦,纤鳞戏浅苔。尘襟藉疏豁,委琐不烦裁。

()

与欢结同心,心近室复远。思欢如金井,日夜辘轳转。

()

别欢童稚年,沈忧顿颜槁。侬若见欢时,罗襦系萱草。

()

欢似汉月满,侬似沟水流。悬光岂不照,影浊侬自羞。

()

见欢乘夜来,繁霜裛衣透。欢不信侬思,侬颜为谁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