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

()
全一卷。又称宝授菩提行经。北宋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记述宝授童子年始三岁,即以金莲供佛,并与大目干连、舍利弗、吉祥菩萨等互相问答,明示大乘之法义。又与妙吉祥菩萨问答,有八苾刍吐血命终,堕阿鼻狱。佛记彼后从地狱出,当得授记。宝授次以一器之饮食,遍供佛、僧而无有尽竟。
()
大科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回向分。初又分二:初、敬礼师承;二、明所诠殊胜。初又分五:初、礼敬释迦大师;二、礼敬慈氏文殊;三、礼敬龙猛无着;     四、礼敬阿底峡尊者;五、敬礼一切善知识。
()
一、为自诵习。思惟记忆,成就正念故。二、为怖畏广论大文难通达者,作桥船以通达广论故。三、为学习广论以后,能得摄持要点,正入修行故。
()
又称《菩提道炬论》。古印度阿底峡(Atisa,982~1054)集龙树、世亲、佛陀跋陀罗等各家学说而作。阿底峡为古印度僧人,佛教学者,生于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精于印度五明之术(声明、工技明、医方明、因明、内明),曾出任那烂陀寺、超岩寺住持。北宋宝元元年(1038)应邀赴西藏传播医学及佛法,病逝于西藏。本书成书于11世纪,共1卷69颂半,第1颂敬礼三宝,最后1颂述造此论的因缘,其余均为正论。在本论中,作者首先将修行者区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之别,强调修行要依“三士道”的次第循序渐进,认为求菩提的人首先要供养佛像灵塔,“发菩提心”,然后“严持戒律”,使身、语、意三业清净,进而“修习止观”,获瑜伽智慧,成就神通,作者强调修习瑜伽时要“福慧双修”,由此认知一切诸法无生无我,自性本空而达到无分别境界。以上诸显宗修习阶段完成后,方可进入密宗修持,由师长传授灌顶,证大菩提而即身成佛。本论所阐述的修行次第是藏传佛教修行实践的基本准则,对藏传佛教有重大影响,藏传佛教噶当派,格鲁派皆推重此论。主要版本有藏文版,阿底峡与格瓦洛锥合译收入《藏传大藏经》丹珠尔中,法尊1978年译为汉文,编入1979年台
()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写本有:P.3047、3488、2045。胡适把第一写本校订编入《神会和尚遗集》卷二,作为《神会语录第二残卷》;第二写本编入该书卷三,作为《第三残卷》。第三写本由铃木大拙发现,内容包括第二写本的全部,又有此论最后部分及造论者的骈文论赞和韵文颂赞,最后有‘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一行。胡适将三本重加校订,分为上下两卷,1958年发表于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二十九本《庆祝赵元任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后收入新版《神会和尚遗集》附录之中。此论由神会弟子独孤沛集录,记载神会在开元二十年(732)于滑台大云寺批判北宗,与北宗僧人崇远(山东远)辩论情形。论前有独孤沛加的序。
()
藏传佛教论著。六卷。明宗喀巴撰。因本书是按照人天乘、声闻乘及菩萨乘的“三士道”的进修程序说明佛教要义,因此名为“菩提道次第”。宗喀巴曾于明建文四年(1402年)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十四卷,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为便于广泛传习,将《广论》删略节要而成此书,故名《略论》。
()
又名《菩提道次第论》,藏传佛教论书。中国宗喀巴著。宗喀巴,青海湟中人,16岁时赴西藏学习佛法,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本论完成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共24卷,作者以《菩提道灯论》的内容为基础,以下士、中士、上士的“三士道”为修行实践的渐进次第,以出离心、菩提心、中观正见为解脱的要道,详细地论述了解脱及修行次第的问题。作者认为“下士道”是修行佛法的开始,可使人弃恶扬善,修行世间善法,对“下士”说明三界轮回生死之理,可引发其“出离心”,使之入“中士道”。“中士道”太厌离三界生死,追求个人解脱,对“中士”说明救度他人利乐众生之理,可引发“中士”的“菩提心”,使之入“上士道”。“上士”则要不断研习,寻求“中观正见”,由此而斩断烦恼,道济众生,涅槃成佛。此外,作者强调了恪守戒律的重要性。本论标志着宗喀巴佛学思想的成熟,在西藏地区流传极广,先后有多种注本问世,对藏传佛教影响重大。明永乐十三年(1415)宗喀巴曾将此论括其精要,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论》。汉译本由法曾译,1936年重庆汉藏教理院出版。
()
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作菩提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为最胜王经净地陀罗尼品之别译,与元魏吉迦夜所译之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之意趣相同。内容系解说菩提心行,明示十波罗蜜、十地,及各地所属之三摩地、地相所得之陀罗尼等;卷末并一一阐明十波罗蜜之意义。
()
二卷,赵宋施护译。出生菩提心经之新译。
()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说发菩提心之功德,四摄法及天行梵行圣行。后说破魔众会陀罗尼。佛在竹林精舍。迦叶大婆罗门,梦大莲华中有月轮,又见丈夫放光普照。次日问佛,佛为说一切智利,及说偈劝发菩提心。次分别三种菩提,次示四摄法,次示天行,梵行,圣行,次说破魔众会陀罗尼。
()
一卷,秦罗什译。佛初得道,在伽耶山。与千比丘,万菩萨俱。入诸佛甚深三昧,谛观诸法性相。文殊知之,即问云何发心?佛以无发是发义答之。月净光德天子问言,缘何事故,行菩萨道?文殊答以大悲为本,大悲以直心为本,直心以等心为本,等心以无别异行为本,乃至正观以坚念不忘为本,共十六句。又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广作种种譬喻。次有定光明主天子问菩萨略道?文殊答言,一者方便,二者智能,又一者助道,二者断道等。次有随智勇行菩萨问菩萨义,菩萨智?文殊答言,义名无用,智名有用。复语天子,菩萨有十智,十发,十行,十思惟,十治法,十善地。二随法行。
()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唯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
()
二卷,一名伽耶山顶经论,天亲菩萨造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有经有论
()
凡二卷。天亲著,鸠摩罗什译。全称发菩提心经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共分十二章。内容系就发菩提心而论,据大乘经论、小乘阿毗达磨论书,而详细注释、分类,并说明法数。劝发品第一。发心品第二。愿誓品第三。檀那波罗密品第四。尸罗波罗密品第五。羼提波罗密品第六。毗梨耶波罗密品第七。禅波罗密品第八。般若波罗密品第九。如实法门品第十。空无相品第十一。功德持品第十二。
()
六卷,龙树菩萨造,自在比丘释,隋达摩笈多译。明般若波罗密为菩提初资粮,布施波罗密为第二资粮,次明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方便、愿、力、及智。次明慈、悲、喜、舍,及五悔胜行,勿于他菩萨起瞋心,勿谤所未解甚深经,善修三解脱门,应勤精进,持戒,习定,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种三十二大人相业,及诸种种菩萨行等。
()
梵名Bodhicarya^vata^ra 或 Bodhisattva-carya^vata^ra。凡四卷。龙树菩萨集颂,宋代天息灾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经述说成菩提之道行。内容共有偈颂八品:(一)赞菩提心品(梵Bodhicitta^nus/am!sa^ ),(二)菩提心施供养品(梵Pa^pades/ana^ ),(三)护戒品(梵Samprajanya -raks!an!a ),(四)菩提心忍辱波罗蜜多品(梵Ks!a^nti -pa^ramita^ ),(五)菩提心精进波罗蜜多品(梵Vi^rya -pa^ramita^ ),(六)菩提心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品(梵Dhya^na -pa^ramita^ ),(七)菩提心般若波罗蜜多品(梵Prajn~a^ -pa^ramita^ ),(八)菩提心回向品(梵Parin!a^mana^ )。然本经另有梵本及西藏译本,皆于第二品之下另加菩提心持品(梵Bodhicittaparigraha )、菩提心不放逸品(梵Bodhicitta^prama^da )。
()
一卷,龙树菩萨造,赵宋施护译。由大悲为体,达蕴处界等诸相唯心所现,成就第一空义,则能以众生为所缘境,现种种相,说种种法,皆真实义。
()
一卷,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略释菩提心非性非相,无生无灭,非觉非无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