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之第四十二会。弥勒菩萨所问会之别出异译。
()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全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又称弥勒菩萨般涅槃经、观弥勒上生经、观弥勒经、上生经。刘宋沮渠京声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为弥勒经典中最晚成立之作品,亦为弥勒净土信仰所依据主要经典之一。内容叙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天宫,为教化诸天,昼夜六时说法。其中对天宫之描写远较弥勒下生经为精彩,颇能动人心弦。又谓,欲往生天宫,必修行十善,念佛形像,口称弥勒之名。以此功德并可超越九十六亿劫生死之罪。上记之种种观点,与观无量寿经所说相通,故此二经可视为同时于四世纪末成立之经典。且由(大一四·四二○上)‘如弥勒下生经说’之语,知本经当成于下生经之后。又有关本经之注疏有多种,如吉藏之弥勒经游意一卷、元晓之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窥基之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等。
()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古来说弥勒下生之诸经中,本经为最受重视者。内容叙述于未来蠰佉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成道后教化善财、父母等八万四千大众,并与今世之释迦佛同对众生劝说三乘教法。又大迦叶于过去诸佛时,善修梵行,修十二头陀行,故得佐弥勒劝化众人。本经之对?告众为阿难,乃本经之一大特色;其他经之对告众则多为舍利弗。异译本有姚秦鸠摩罗什、唐代义净所各别译出之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注疏有憬兴之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善珠之弥勒下生经义疏一卷,及作者不详之弥勒下生经述赞一卷等。此外,考证本经实系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之别生经,而于唐代误以竺法护为译者。又竺法护译出之十七纸下生经早已散佚。
()
全一卷。弥勒六部经之一。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与鸠摩罗什译出之弥勒下生成佛经(又作弥勒下生经、弥勒受决经)皆为竺法护所译弥勒下生经之同本异译。又与罗什译本相较,本经具有单独经之体裁,且以偈文?为本经主要部分,然有关大迦叶之事迹则全无记述。
()
全一卷。弥勒六部经之一。译于东晋。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与竺法护所译十七纸之下生经(已佚)、鸠摩罗什译之下生经为同本异译。本经之说法中肯,尤以最初及最后之叙述方式异于其他诸经,颇堪注意。经初无‘如是我?闻’之句,以‘舍利弗者,是佛第一弟子’为始,终于‘弥勒佛却后六十亿残六十万岁当来下’。或谓本经系节录自他经,故有此型态出现。
()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略称弥勒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在弥勒经中具有最完整之型态,内容亦最丰,故冠以‘大’字。内容记述佛陀因舍利弗之问,在摩伽陀国波沙山说弥勒出世之时代及国土。与弥勒下生经大同小异。
()
九卷,元魏菩提流支译。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即释大宝积经第四十一会,法义甚详。(先经次论)
()
佛教著述。隋吉藏撰。一卷。是《弥勒经》(包括《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的论释书。分十章:序王、释名、辨经宗体、论因果、出世久远、论成道真因、辨三会人多少、论与释迦同时涅槃、明教大小、杂料简。序王章中总述弥勒“或上兜率为诸天子”,或“下阎浮提乃成神觉”之义;释名中明弥勒的不同译名及译意;辨宗体中说《上生经》以大乘为宗体,《下生经》以小乘为宗体,又提出“正法为体,因果为宗”之说。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佛教著述。唐代新罗僧元晓撰。一卷。是《弥勒上生经》的论释书。分十门:初述大意、二辨宗致、三二藏是非、四三经同异、五生身处所、六出世时节、七三世有无、八三会增减、九发心久近、十证果前后。在“三经同异”中,认为《上生经》是为中品人说,《下生经》和《成佛经》是为下品人说。此书不传于中国。今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亦称《弥勒经料简记》。佛典注疏。唐新罗僧憬兴撰。一卷。是沮渠京声译《弥勒上生经》、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经》及竺法护译《弥勒成佛经》的注释书。释《弥勒上生经》部分分为五个方面:(1)述教兴缘起;(2)广辨教宗体;(3)经本单重;(4)释题目;(5)随文解释。其中“广辨教宗体”又设“教义别性”(即宗体不同)和“文义同用”(即宗体无异)二门。释《弥勒下生经》部分略开三门:(1)来意;(2)释名;(3)讲文。释《弥勒成佛经》部分亦略作三门:(1)辨来意;(2)释题目;(3)正解本文。其中“正解本文”又作三分:鹙子发请分、如来酬答分、大众奉行分。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
亦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弥勒上生经瑞应疏》,简称《观弥勒上生经疏》。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二卷。是对《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的注疏。先以“佛成权实”、“慈氏所因”、“时分有殊”、“往生难易”、“问答科简”五门对该经作总体分析,然后逐句疏赞。赞文中贯串着法相宗的立场。本疏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录。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有录。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但与入藏本文字略有出入。
()

万水千山特特来,谩劳皮袋走尘埃。横担柱杖明州去,世上谁能唤得回。

()

月出度松岭,露香霏羽衣。

肃肃夜气清,苍苍烟径微。

川光浴秋容,萝影挂夕辉。

冰轮碾空阔,飞辙无因依。

拟掬星渚波,恐触天孙机。

偓佺何时见,沆瀣聊独挥。

未应青霞志,即与素愿违。

稍休尘外踪,想此岩下扉。

清吟写万籁,妙想绝百非。

不须河汉言,尽解纷华围。

飞仙亦戏万里,玄学乃庶几。

鳌山切丹极,岁晚行将归。

()

契此老翁无记性,都忘生月与生辰。

春风桃李能多事,特地年年说向人。

()

桥通流水绿溶溶,殿阁穹然镇象龙。

半壁石桥通雪窦,一龛丽室占雷峰。

挂岩屋似六和塔,入路门如九里松。

遥想空庭明月夜,浮屠桂树影重重。

()

万劫河山万劫尘,此君原是局中身。只因闲着当门坐,哆口旁观会笑人。

()

醉离不爱鹔鹴裘,海内逢君意气投。家在巴西劳梦寐,人从江左见风流。

看花此日潘怀县,骑竹何年郭细侯。明到漓江相忆否,女华凉月对清秋。

()

莫向清时叹滞淫,专城今日主恩深。弦多蜀国新传曲,箧有平蛮旧赐金。

入洛久知吴士赋,吊湘犹识楚臣心。扁舟不载西瓯石,留伴棠花二月阴。

()

郁然台殿锁芙蓉,见客山僧自打钟。小槛浮空秋水阁,虚庭随影夕阳松。

泗州名在池无塔,饭石师归寺有峰。欲扫南墙留半偈,白云回首愧尘踪。

()

水落溪桥霜未寒,冈林平浅是西山。路穿峭茜青葱底,寺在崎岖屈曲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