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東野序

送孟东野序朗读

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于中而洩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将以夫子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轲、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骈、鄒衍、屍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将天醜其德莫之顧邪?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遊者,李翺、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将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

譯文

  一般說來各種事物處在不平靜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草木本來沒有聲音,風搖動它就發出聲響。水本來沒有聲音,風震蕩它就發出聲響。水浪騰湧,或是有東西在阻遏水勢;水流湍急,或是有東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騰,或是有火在燒煮它。金屬石器本來沒有聲音,有人敲擊它就發出音響。人的語言也同樣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才發言。人們唱歌是為了寄托情思,人們哭泣是因為有所懷戀,凡是從口中發出而成為聲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

  音樂,是人們心中郁悶而抒發出來的心聲,人們選擇最适合發音的東西來奏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這八種樂器,是各類物質中發音最好的。上天對于一年四季也是這樣,選擇最善于發聲的事物借它來發聲。因此春天讓百鳥啁啾,夏天讓雷霆轟鳴,秋天讓蟲聲唧唧,冬天讓寒風呼嘯。一年四季互相推移變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

  對于人來說也是這樣。人類聲音的精華是語言,文辭對于語言來說,又是它的精華,所以尤其要選擇善于表達的人,依靠他們來表達意見。在唐堯、虞舜時,咎陶、禹是最善于表達的,因而借助他倆來表達。夔不能用文辭來表達,他就借演奏《韶》樂來表達。夏朝的時候,太康的五個弟弟用他們歌聲來表達。殷朝善于表達的是伊尹,周朝善于表達的是周公。凡是記載在《詩經》、《尚書》等儒家六種經典上的詩文,都是表達得很高明的。周朝衰落時,孔子這類人表達看法,他們的聲音洪大而傳播遙遠。《論語》上說:“上天将使孔子成為宣揚教化的人。”這難道不是真的嗎?周朝末年,莊周用他那廣大無邊的文辭來表達。楚國是大國,它滅亡時候的情景靠着屈原的創作來表達。臧孫辰、孟轲、荀卿等人用他們的學說來表達。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骈、鄒衍、屍佼、孫武、張儀、蘇秦這些人,都通過各自的主張來表達。秦朝的興起,李斯是表達者。在漢朝,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是其中最善于表達的人。此後的魏朝、晉朝,能表達的人及不上古代,可是也并未絕迹。就其比較好的人來說,他們作品的聲音清輕而虛浮,節奏短促而急迫,辭藻豔麗而傷感,志趣頹廢而放曠;他們的文辭,雜亂而沒有章法。這大概是上天厭棄這個時代的醜德敗行而不願照顧他們吧?為什麼不讓那些善于表達的人出來表達呢!

  唐朝建立以後,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都憑他們的出衆才華來表達心聲。其後還活着的人當中,孟郊開始用他的詩歌來表達感情。這些作品超過了魏晉,有些經過不懈的努力已達到了上古詩作的水平。其他作品也都接近了漢朝的水準。同我交往的人中間,李翺、張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他們三位的文辭表達确實是很好的。但不知道上天将應和他們的聲音,使他們作品表達國家的強盛呢,還是将讓他們貧窮饑餓,愁腸百結,使他們作品表達自身的不幸遭遇呢?他們三位的命運,就掌握在上天的手裡了。身居高位有什麼可喜的,身沉下僚有什麼可悲的!東野将到江南地區去就任縣尉,心裡好像有想不開的地方,所以我講這番命由天定的話來解開他心中的疙瘩。

注釋

激:阻遏水勢。《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後世也用以稱石堰之類的擋水建築物為激。

炙:烤。這裡指燒煮。

假:借助。

金、石、絲、竹、匏(páo)、土、革、木:指我國古代用這八種質料制成的各類樂器的總稱,也稱“八音”。如鐘屬金類,罄屬石類,瑟屬絲類,箫屬竹類,笙屬匏類,埙(xūn)屬土類,鼓屬革類,柷(zhù)屬木類。

推敚(duó):推移。敚,同“奪”。

唐、虞:堯帝國号為唐,舜帝國号為虞。

咎陶(gāo yáo):也作咎繇、臯陶。傳說為舜帝之臣,主管刑獄之事。《尚書》有《臯陶谟》篇。禹:夏朝開國君主。傳說治洪水有功,舜讓位于他。《尚書》有《大禹谟》、《禹貢》篇。

夔(kuí):傳說是舜時的樂官。

《韶》:舜時樂曲名。

五子:夏王太康的五個弟弟。太康耽于遊樂而失國,五子作歌告誡。《尚書》載有《五子之歌》,系僞托。

伊尹:名摯:殷湯時的宰相,曾佐湯伐桀。《尚書》載有他所作《鹹有一德》、《伊訓》、《太甲》等文。或說系後人僞作。

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纣滅商,建立周王朝。後又輔佐幼主成王,曾代行政事,制禮作樂。《尚書》載有他《金縢》、《大诰》等多篇文章。

六藝:漢代以後對《詩經》、《尚書》、《易》、《禮》、《樂》、《春秋》等六種儒家經典的統稱。

孔子: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

天将以夫子為木铎:語出《論語·八佾》。木铎,木舌的鈴。古代發布政策教令時,先搖木铎以引起人們注意。後遂以木铎比喻宣揚教化的人。

莊周:即莊子,戰國時宋國蒙(今山東蒙陰縣)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荒唐:漫無邊際,荒誕不經。《莊子·天下》篇說莊周文章有“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傥”的特色。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張聯齊抗秦。後遭讒被貶。楚頃襄王時,國事日非。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投汨羅江自盡。著有《離騷》等不朽詩篇。

臧孫辰:即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文仲。《左傳》、《國語·魯語》載有他的言論。孟轲:即孟子。戰國時鄒國(今山東鄒縣)人,是繼孔子之後最著名的儒學大師。著有《孟子》。荀卿:即荀子。戰國時趙國人,儒家學者,著有《荀子》。

楊朱:字子居,戰國時魏國人。其說重在為我愛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言論散見于《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墨翟(dí):即墨子。春秋、戰國之際魯國(一說宋國)人。墨家學說的創始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其言行主要見于《墨子》。管夷吾:字仲,春秋時齊國人,輔佐齊桓公稱霸。後人輯有《管子》一書。晏嬰:即晏子。字平仲,春秋時齊景公賢相,以節儉力行,顯名諸侯。其言行見于《晏子春秋》。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戰國時楚國人。道家學說的始祖,相傳五千言《老子》(又名《道德經》)即其所作。申不害:戰國時鄭國人。韓昭侯時為相十五年,國治兵強。其說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有《申子》。韓非:戰國時韓國公子,後出使入秦為李斯所殺。著名法家代表,其說見《韓非子》。慎到:戰國時趙國人,著有《慎子》。田骈(pián):戰國時齊國人。著《田子》二十五篇,今已佚。鄒衍:戰國時齊國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時稱“談天衍”。屍佼:戰國時晉國人。著有《屍子》,《漢書·藝文志》列入雜家。孫武:即孫子。春秋時齊國人。著名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張儀:戰國時魏國人,縱橫家的代表人物。秦惠王時入秦為相,主“連橫”說,遊說六國與秦結盟,以瓦解“合縱”戰略。蘇秦:戰國時東周洛陽人,著名縱橫家。曾遊說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合縱抗秦,身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

李斯:戰國時楚國人。秦始皇時任廷尉、丞相。他對秦統一天下起過重要作用。有《谏逐客書》。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著名史學家,著有《史記》。相如: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成都人。著名辭賦家,著有《子虛賦》、《上林賦》等。揚雄:字子雲,西漢成都人。辭賦家,著有《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等,又有《太玄》、《法言》等專著。

節數(shuò):節奏短促。

弛以肆:弛,松弛,引申為頹廢。肆,放蕩。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著名詩人,韓愈《薦士》詩稱其“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著有《陳伯玉集》。蘇源明:字弱夫,武功人,天寶年間(742—756)進士。詩文散見于《全唐詩》、《全唐文》。元結:字次山,河南洛陽人。有《元次山文集》。李白:字太白,有《李太白集》。杜甫:字子美,有《杜工部集》。李觀:字元賓,趙州贊皇人。792年(貞元八年)與韓愈同登進士第。擅長散文,有《李元賓文集》。

浸淫:逐漸滲透。此有接近意。

李翺:字習之,隴西成紀人。他是韓愈的學生和侄女婿。有《李文公集》。張籍:字文昌,吳郡人。善作樂府詩,有《張司業集》。

役于江南:指赴溧陽就任縣尉。唐代溧陽縣屬江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