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于令

袁于令(1592-1672),明末清初戏曲家、小说家。原名袁韫玉,又名袁晋;字昭令,又字砚昭、凫公;别号箨庵、白宾、吉衣主人、剑啸阁主人等。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卒于清康熙十一年,活了八十一岁。吴县(江苏苏州)人。<br>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他在明代仅是贡生,未曾出仕。少负才名,放浪不羁,致力于传奇

()

袁于令(1592-1672),明末清初戏曲家、小说家。原名袁韫玉,又名袁晋;字昭令,又字砚昭、凫公;别号箨庵、白宾、吉衣主人、剑啸阁主人等。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卒于清康熙十一年,活了八十一岁。吴县(江苏苏州)人。


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他在明代仅是贡生,未曾出仕。少负才名,放浪不羁,致力于传奇创作。明末膺岁贡,入国子监读书。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占北京时,他滞留于京师。清兵入关后即降清,任工部虞衡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等职,曾为苏州士绅代写降表进呈,因此顺治五年升任荆州知府。顺治十年(1653)被参罢官,便侨寓江宁,后寄居会稽,落魄以终。


明末,他倾向于东林党,而且祖上累世为官;清朝定鼎,他很快就仕于清,所以颇受时人非议。袁于令是相当有个性的人物,据尤侗《艮斋杂说》记载,他在荆州时,一天长官问:“闻贵府有三声。谓围棋声,斗牌声,唱曲声也。”袁于令则说:“下官闻公亦有三声。”这“三声”是“算盘声、天平声、板子声。”据此可见其机智与正直的品格。明末写有抨击魏忠贤及其党羽的《瑞玉记》传奇,当时即以词曲擅名。所作传奇有《西楼记》、《金锁记》、《珍珠衫》、《鹔鹴裘》、《长生乐》等。尤以《西楼记》成就较高,影响较大,袁于令颇以此作自负。他还写有杂剧《双莺传》。一般认为,他是长篇小说《隋史遗文》的作者(或说是评改者)。《新传奇品》评其作如“海鹤鸣秋,声清影淡”。晚年侨居会稽。“吴门袁氏”为吴县刻书世家,从明正德年间就开始刻书。袁于令本人的刻书室名“剑啸阁”,刊刻戏曲小说多种。

西楼记 袁于令

传奇。明末袁晋《剑啸阁传奇》之一。写书生于鹃和穆素徽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于鹃二字切音成袁,即作者自指,剧中内容据作者个人经历附会。《书隐丛说》等书记载,袁晋年轻时曾因与富豪沈同和争夺妓女穆素徽而打起官司,其父将他送官系狱,《西楼记》就是他在狱中写成的。穆素徽实有其人,孟森《心史丛刊》考证她是周绮生,其事曾见于《列朝诗集》闰集和《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三。此剧写于、穆因写词曲而互相爱慕,曾在西楼同歌〔楚江情〕,事为于鹃之父御史于鲁得知,将穆逐徙杭州。相国公子池同乘机以巨款买穆为妾,穆不从,备受虐待。于鹃赴试得中状元,后在侠士胥表的帮助下终于与穆结为婚姻。此剧结构严密,关目安排富于起伏波澜,针线设施颇具匠心,当时曾到处搬演,袁晋因此享有盛誉。《楼会》、《拆书》、《错梦》等出较流行。此剧有冯梦龙的删改本,定名为《楚江情》。《西楼记》今存明末剑啸阁刊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又有清初耐闲堂刻本,北京图书馆仅存下卷,题为《西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