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阐

王锡阐(1628年—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清初江苏吴江人。从小诵习经史,综贯百家,不屑从事科场应试之学,独喜钻研天文曆数。他兼通中西之术,自立新法。“考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西法之长而去其短”。用以测日月食,不爽丝毫。他曾根据圭表,改进曆法,取得很大成绩。在天体运行理论方面

()

王锡阐(1628年—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清初江苏吴江人。从小诵习经史,综贯百家,不屑从事科场应试之学,独喜钻研天文曆数。他兼通中西之术,自立新法。“考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西法之长而去其短”。用以测日月食,不爽丝毫。他曾根据圭表,改进曆法,取得很大成绩。在天体运行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首创了日月食的初亏和复圆方位角的计算方法。在解释行星运行轨道的原因时,也有近于引力学说的探索。他一生重视科学实践,经常进行天文观测。独立地发明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並提出精确计算日月食的方法。著有《晓庵新法》六卷,即曆法、曆法表、大统曆法启蒙、杂著、圜法、筹算各一卷,已收入《四库全书》。死後百四十年,其乡人搜辑遗文,编为《晓庵先生文集》三卷,道光元年始有刊本,然散佚之文尚多。


王锡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在清初,又是根柢深厚、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和他论学的朋友很多,与张履祥、顾炎武交往最密,最为顾氏所倾服。顾氏《广师篇》中,称他为“学究天人,确乎不拔”的人物,深愧自己赶不上他。保存在《晓庵先生文集》中的与顾氏书札,抨击陆、王心学甚力,他和顾氏平日论学的宗旨,如出一辙。至于谈到身体力行,他十分推崇张履祥为不可及。可知他治学为人,二者並重。潘耒在《晓庵遗书序》中称他“坦夷粹白,内行洁修,砥节固穷,有古人之操”,确不是几句滥加推许的话。

晓庵新法 王锡阐

清朝初年王锡阐所著。成书于康熙三年(1664),是清初国人独立撰述的一部重要的天文著作。王锡阐创作本书的目的,是想拿它与专用西法的官历一较长短。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是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叙述了勾股定理与三角函数。第二篇是讲了一些基本的天文常数,包括回归年、恒星年、近点年、黄经岁差、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等等。第三篇推历谱、日躔、月离、五星运动等内容,中西方法兼有。第四篇阐述了昼夜长短,昏晨朦影、月球与内行星的盈亏及见伏的计算方法,其中有许多算法与西方的球面天文学公式一致。第五篇讨论了气差(相当于时差与视差的计算,又提出了日体光魄定向的推求方法,这是王氏的一大独创。第六篇是本书的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日月食的推求法,二是对金星凌日与五星凌犯的计算,这也是王氏的独创。《晓庵新法》中有很多缺点,但也体现了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说明,创造性地吸收西法对于发展中国天文学事业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