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翔凤

宋翔凤(1779年-1860年),清经学家。字于庭。江苏长洲 (今吴县) 人。嘉庆五年 (1800年)举人,官湖南新宁县知县,以老乞归。咸丰九年 (1859年) ,加知府衔。幼时随舅父庄述祖受业,得常州学派真传。述祖尝言: “吾诸甥中,刘 (逢禄) 甥可师,宋 (翔凤)甥可友”。翔凤精研训诂名物,进而探求儒家经典的

()

宋翔凤(1779年-1860年),清经学家。字于庭。江苏长洲 (今吴县) 人。嘉庆五年 (1800年)举人,官湖南新宁县知县,以老乞归。咸丰九年 (1859年) ,加知府衔。幼时随舅父庄述祖受业,得常州学派真传。述祖尝言: “吾诸甥中,刘 (逢禄) 甥可师,宋 (翔凤)甥可友”。翔凤精研训诂名物,进而探求儒家经典的 “微言大义”。以为《论语》20篇是孔子“性与天道” 之“微言”,如能“寻其条理,求其旨趣,而太平之治,素王之业备焉” (《论语说义》 自序) 。自汉以来,诸家之说不能画一,因综核古今,为《论语说义》。又汉初传《论语》者凡三家,东汉郑玄对《鲁论》的篇章作了考订。但郑玄考订之书在五代时已亡佚。于是翔凤搜集整理徵引古书中郑玄注文,辑为《论语郑注》。又对赵岐注《孟子》一书,参考清代学者研究成果,改正粗疏、错漏之处,撰《孟子赵注补正》。又以《小尔雅》是《尔雅》的流别,经学的旁支,该书成书年代甚早而作者名氏已不可知。后来撰伪书的人,把《小尔雅》辑入《孔丛子》。时原本已亡佚,李轨《略解》也已失传。于是疏通证明,补其佚文,为《小尔雅训纂》。又撰《周易考异》、《大学古义说》、《四书释地辨证》、《五经要义》、《五经通义》及《过庭録》等。

乐府余论 宋翔凤

一卷。清宋翔凤撰。翔凤字于庭,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州。其精心于经学,著有《大学古义说》等。此书为论词之作,只有十六则,颇有独得之处。主要为辨正性的文字,如辨古石刻〔洞仙歌〕为南宋人伪托,辨秦观〔踏莎行〕斜阳暮三字不重出等等。宋翔凤谈词着重从音乐方面进行探讨,他说:宋元之间,词与曲一也。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作词的人应该既讲文理,又讲节奏,二者兼顾。他对度曲者,但寻其声,制词者,独求于意的作法表示不满。其论慢词始于柳永一则,能联系宋仁宗时期的太平繁庶景象,认为当时的歌台舞榭,竞唱新声,柳永在政治失意的情况下迎合时代潮流,谱词造曲,为了方便妓人传唱,又以俚语俗言编入词中。其后,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作,慢词遂盛行于世。此外,论词的令、引、近、慢与小令、中调、长调的区别等见解,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宋翔凤受浙派诗人影响,论词以南宋为主,尊姜夔为诗家之杜少陵,认为姜词继往开来,文中关键。但是,他更偏重南宋词人感怀国事,系情旧京的作品,他肯定姜夔是如此,肯定张孝祥、辛弃疾也是如此。这些,又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浙派偏重形式姣巧而忽略作品社会内容的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