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

僧肇(384~414)东晋著名僧人和佛教学者,中国佛教哲学的奠基者之一。俗姓张,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原崇信老庄,及读《维摩诘经》而出家皈依佛门。后师事鸠摩罗什,深得“三论”要旨,为“什门四哲”之一。擅长佛学般若理论,被誉为“解空第一”。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

()

僧肇(384~414)东晋著名僧人和佛教学者,中国佛教哲学的奠基者之一。俗姓张,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原崇信老庄,及读《维摩诘经》而出家皈依佛门。后师事鸠摩罗什,深得“三论”要旨,为“什门四哲”之一。擅长佛学般若理论,被誉为“解空第一”。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等,收入《肇论》一书。另有《宝藏记》、《维摩诘注》等。僧肇的佛教思想主要接受的是《维摩诘经》,并会通其它经论。对《维摩诘经》的注解,发挥较多,在《肇论》一书中讲得简略或不清的,可通过该经注解加以印证。故该注是研究僧肇思想的重要材料,是“非《肇论》”之肇论。其佛教哲学思想主要为:(1)在批判“六家七宗”的“心无”、“即色”、“本无”三家空观的同时,阐述了“即万物之自虚”的般若空观真实义蕴,把玄学推上了顶峰,建立了中国化般若学的哲学体系。(2)提出了“即动而求静”的著名命题。认为“旋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3)在对所谓世俗认识(即“惑智”)的彻底否定基础上,提出了可以体现“真谛”的另一种认识,即所谓般若圣智,“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后世三论宗人对他推崇备至,常把他与鸠摩罗什并称,有“什、肇山门”之语,并尊其学说为三论宗正系。吉藏则把他提高到三论宗实际创始人的地位。智旭在《阅藏知津》中,列《肇论》为第一,认为僧肇学说最契原经精神。

注维摩诘经 僧肇

凡十卷。后秦僧肇撰。全称维摩诘所说经注。又作注维摩、注维摩、注维摩经、净名集解。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鸠摩罗什译出维摩经之后,僧肇遂根据其师之说与道生、道融之说而发抒己见,阐释维摩经之旨意,完成此书,成为我国佛教思想界极具影响力之书。本书卷首所附僧肇之序文叙述‘本’、‘迹’之观点,以洞察维摩经之本义,并将法华经等之深奥教理相通互会。本文内容系依经文先后加以解释,而为我国注解维摩经之始。其后,智顗之维摩经玄疏六卷、文疏二十八卷,与隋代慧远之维摩经义记八卷、吉藏之维摩经义疏八卷、略疏五卷等,均为根据维摩经所作之研究书,亦皆以本书为蓝本而成。另有窥基之说无垢称经疏十二卷则系根据玄奘译之维摩经(说无垢称经六卷)所注释者,然多少亦参照罗什所译之维摩经与本书之说法。维摩经本成立于印度,自古以来即备受重视,传说世亲(梵Vasubadhu)曾着维摩经论(今已散逸)。罗什之维摩经观乃直接采用印度本土之解释;而道生等人则根据中国人之看法著书立论,故其内容与注维摩于思想史上深具意义。要之,于古维摩中,因僧肇之皈入佛门,遂将罗什之新译加以发扬,并透过其老庄学之素养,而展开解释维摩之新天地,其例证可见于本

()

宝藏论 僧肇

全一卷。后秦僧肇(374~414)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阐说法性真如之体用等,分为广照空有品、离微体净品、本际虚玄品等三品。论中所说常为唐末洞山良价、云门文偃之语录及宋代延寿之宗镜录等所引用,足证其受禅家之倚重。然此论异于僧肇撰之肇论中诸论,且未著录于刘宋陆澄‘法论目录’(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收)、梁高僧传卷六僧肇传、隋书及唐书之经籍志等。又本书行文与肇论及僧肇所撰诸经论序之语句颇不相似,反多禅家用语,故疑系唐代禅家伪托之作。

()

肇论 僧肇

佛学论文集。东晋僧肇著。一卷(或作三卷)。其中心是论述并发展般若、三论空的中道思想。首篇为《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概括全书大旨。后载四篇论文:一、《物不迁论》,论述了其即动而求静的动静观。认为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从而得出了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的结论。二、《不真空论》,论述了其即万物之自虚的本体论。认为世界万有皆因缘所生,有非真有,无非真无,故虚假不实谓之空。指出: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三、《般若无知论》,论述了其无知、故无所不知的认识论。认为要认识佛之真谛不能依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不起作用,只能依照(直观)。指出般若之能照即在于其无知,般若之所照即在于其无相,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斯则不知而自知。四、《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