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

江永(1681年~1762年),字慎修,今江西婺源县人。康熙时诸生,一生居于乡里授徒。精于《三礼》、算术、乐律,尤精于音韵,著述极富。其关于音韵的著作有《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等。<br> 江永,清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少年时曾见明丘浚《大

()

江永(1681年~1762年),字慎修,今江西婺源县人。康熙时诸生,一生居于乡里授徒。精于《三礼》、算术、乐律,尤精于音韵,著述极富。其关于音韵的著作有《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等。


江永,清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少年时曾见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徵引《周礼》,爱之,求得其书,朝夕诵读。自是遂钻研十三经注疏。凡古今制度又锺律声韵舆地,无不探颐索隐,测其本始,而于天文地理之术尤精。21岁为县学生。34岁补廪膳生。41岁,成《礼经纲目》八十卷。60岁,成《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恒气注历辨》、《岁实消长辨》、《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七书各一卷。62岁,为岁贡生,成《近思录集注》十四卷;同年十月,江西学政金德瑛招为诸生校阅文字。69岁,成《四书典林》四十卷,又成《推步法解》五卷。76岁,成《乡党图考》十卷。77岁,成《律吕阐微》十一卷。78岁,成《春秋地理考实》四卷。79岁,成《古韵标准》六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80岁,成《周礼疑义举要》六卷,《礼记训义释言》六卷,《深衣考误》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次年卒,年82岁。所著《礼经纲目》搜集散见经传杂书中的古代礼乐制度,以补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周礼疑义举要》,对先秦名物加以考释。《律吕阐微》,据《管子》五声徵、羽、宫、商、角之序,《吕氏春秋》称伶伦作律,先为黄锺之宫,次制十二筩别十二律,以正《淮南天文训》及《汉书历律志》之误。著《古韵标准》三书,谓:古韵之论,创于吴棫,而精于顾炎武,而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由三百篇以正顾氏分十部之疏;且分平、上、去三声皆十三部,入声八部,为用韵之标准。


江永字慎修,为清初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转化的重要过渡人物,婺源(今属江西)人。少时曾事科举业,不久弃之,转而精心于《十三经注疏》,于《三礼》尤为用工。一生主要在家授徒讲学,只有二次外出,一至江西,一至京师,但时间都不长。婺源知县曾荐举江永,江永以年老辞谢,始终未涉足官场。江永的学术,兼有新安理学和皖派经学二种不同的风格。从学术思想上来说,江永一如新安学派先辈,终身致力于完善光大“朱子之学”。他为续朱熹《仪礼经传通释》,于41岁时编成《礼经纲目》八十八卷,被视为是一部“实足终朱子未竟之绪”的佳作。62岁时,又专门费心为朱熹理学要籍《近思录》集注,成《近思录集注》十四卷。从治经方法上来说,江永的学术又有注重考覈、不务空谈的特点。这一特点,又开启了皖派经学的风气。二种不同学术风格交织一身,使江永成为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转变的重要过渡人物。认为《周易》以反对为序次,卦变当于反对取之,“否”反为“泰”,“泰”反为“否”,故曰“小往大来”,“大往小来”,“凡曰来、曰下、曰反,自反卦之处卦来居内卦也。曰往、曰上、曰进、曰升,自反卦之内卦往居外卦也”(《清史稿·儒林》二)。在天文地理方面,还主张以恒气为率,随附之高二中以算定气,而不管岁实消长(《清史稿列传》卷六十八)。表现出了重视矛盾转化的辩证思想。他的研究范围极为广博,而以治《礼》最为突出,著有《周礼疑义举要》六卷、《礼记训义择言》六卷、《深衣考谈》一卷、《礼经纲目》八十八卷等书。在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方面的著作有:《律吕阐微》十一卷、《春秋地理考实》四卷、《乡党图考》十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古韵标准》六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推步法解》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桓气注》、《历辩》、《岁实消长辩》、《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各一卷。其《古韵标准》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皖派经学的重要人物如戴震、程瑶田、金榜等人,都出自江永门下。

周礼疑义举要 江永

七卷。清江永撰。江永字慎修,学者称慎斋先生,安微婺源(今属江西)人,为县诸生三十年,后弃举业,课徒授业,着名学者戴震、金榜皆从其受业。好学深思,长于比勘,被后治汉学者奉为先河。江永博通古今,精于音韵,经学、天文、地理、步算、钟律,尤精《三礼》。潜心经学,着述终志。治学以注疏为主,博采众家,融会贯通,力戒空谈。平生着作颇丰,除着有《周礼疑义举要》外,还有《礼书纲目》、《礼记训义择言》、《仪礼释例》、《群经补义》、《古韵标准》、《律吕阐微》、《春秋地理考实》、《乡党图考》、《音学辩微》、《河洛精蕴》、《推步法解》、《江慎修数学》、《中西合法拟草》、《清亡政衍历辨》、《历学补论》。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融会郑玄《周礼》注,参以新说,于经义多作阐发,对《周礼》所涉名物制度多有发明。如《秋官》解史,颇合于史实。对历来争议纷纭的九赋、三农、四望、九献等解释确切,其《解考工记》二卷尤为精核。于车制尤详,以后解说者,多失其意。江永对天文、地理、算术、律吕精研毕生,因此,《周礼疑义举要》考证详实。许作屏在《周礼疑义举要》序中称郑康成为《周官》功臣,贾公彦为郑康成功臣,而先生为郑贾之功

()

仪礼释宫增注 江永

一卷,清江永(1681-1762)撰。永字慎修,西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康熙时诸生。博古通今,专心十三经注疏,于三《礼》之功尤甚,精于考证。弟子甚众、戴震等人曾受其学。着述颇丰,有《周礼疑义举要》、《古韵标准》、《礼记训义择言》、《春秋地理考实》、《深衣考误》、《礼书纲目》等。是书取朱熹仪礼释宫》一篇为之详注。(按:《仪礼释宫》本李如圭之书,误编于朱子集中,江永作此书之时,《永乐大典》尚未显于世,故不知非朱子之笔,今仍从其原书所称)其中多有发明和补正,其稍有出入者仅一二条,考证精密十之八九,细枝末节无不根究,辨订之处,俱有实据,其繁富充分足证前人之舛误。有成都龙氏敷文阁汇抄本、指海本、续经解本。

()

礼书纲目 江永

八十五卷。清江永(1681-1762)撰。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为未完成之作,后人续修亦未完成。江永广摘博讨群经,以《周礼》原秩列纲目,为《礼书纲目》,自称欲完成朱熹未竟之志,成《礼》、《乐》之完书。此书仿《仪礼经传通解》体例,参考群经,洞悉条理,并多能补其所未及。《礼书纲目》不随意立异,如《士冠礼》履夏用葛以下五十字,本在辞后记,《仪礼经传通解》移置经文陈服节末,江永则沿用《周礼》原说,不故意诘难。又如《仪礼经传通解》割裂《士冠礼》,江永则仍用记文,不用《通解》尤为详慎。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相比,《礼书纲目》逻辑性强,内容更为详实,仪例较密,是研究礼学价值颇高的着作。版本有清熹庆十五年(1801)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黄氏试馆刊本,婺源刊本。

()

礼记训义择言 江永

八卷。清江永撰。是书自《檀弓》至《杂记》,于注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与陈澔之注颇有不同,然其持论多为精核。如《檀弓》殷练而祔,周卒哭而,江永引《左传》、《大戴记》解诸儒之异同,其说甚为有据。又说《玉藻》曰袭裘不入合门,江永认为裼衣上郡谓正服,不得更有中衣,又列孔颖达之疏相较,可见江说之甚确,足正孔疏之显误。诸如此类疏解明确,辨误精恰者,不一而足,尤见江氏深究古义之功。是书亦有臆度之不足,然终不损大旨。有乾隆辛亥刊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