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昺

邢昺(bǐng)(932年-1010年)北宋初经学家。字叔明。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生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卒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太平兴国初年,擢《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不久,召爲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后历任尚书博士、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金部郎中、司勋郎中、翰林侍

()

邢昺(bǐng)(932年-1010年)北宋初经学家。字叔明。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生于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卒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太平兴国初年,擢《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不久,召爲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后历任尚书博士、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金部郎中、司勋郎中、翰林侍讲学士、工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熟悉农事,认爲当时民有四大灾害:“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灾”。又认爲“岁必有其一,但或轻或重耳。四事之害,旱暵爲甚,盖田无畎浍,悉不可救,所损必尽” (见《宋史·邢昺传》)。博通儒学经典,曾经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及《孝经》、《论语》、《尔雅》三经《义疏》。又在东宫及内庭,侍讲《孝经》、《礼记》、《论语》、《书》、《易》、《诗》、《左氏传》,据传疏敷引之外,多以时事爲喻,深被嘉奖。昺是促使汉学转向宋学的重要人物,其治学既用力于章句训诂名物,又注意阐述经典之义理。对汉学以来关于“天”的观念予以改造,否定 “天” 的目的性和意志性,认爲 “天本无体”,“天本无心”,强调天道自然,称:“天之道,生生相续,新新不停,故曰日新也。以其自然而然,故谓之道。”(《论语正义·公冶长》)又对人性加以新的解释,谓 “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或仁或义,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其实自然”(同上)。以此爲据而反对董仲舒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的“性三品”说,主张人性禀赋自然而生,其初始状态相差无几,人之善恶之别乃后天所成:“性所谓人所禀受以生而静者也。未爲外物所感则人皆相似,是近也。既爲外物以感则习以成性,若习于善则爲君子,若习于恶则爲小人,是相远也。故君子慎所习。”(《论语正义·阳货》)诸如此类之说,皆与后来程朱理学思想相似或相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其学说:“今观其书,大抵剪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是疏(指《论语正义》)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又微。”《中兴书目》曰:“其书于章句训诂名物之际详矣,盖微言其未造精微也。然先有是疏而后讲学诸儒得沿溯以窥其奥,祭先河而后海,亦何可以后来居上,遂尽废其功乎。”此说足证邢昺思想及其学术的过渡性质。《宋史》卷四百三十一有传。主要著作有 《论语正义》、《尔雅正义》、《孝经正义》,均收入《十三经注疏》 中。

论语注疏 邢昺

三国魏何晏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二十卷。汉代传《论语》者有三家:《鲁论语》,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齐论语》,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语》,汉景帝时出自孔氏壁中,又分今《尧曰篇》子张问从政以下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亦不与《鲁论》、《齐论》同,文字异者四百有奇。孔安国为传,马融亦注之。汉成帝时,有安昌侯张禹受《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后有包咸、周氏又为之《章句》。东汉末年,郑玄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作《论语注》。魏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盛行于世。据《晋书·郑冲传》,原作郑冲、孙邕、曹羲、荀顗、何晏等人共集。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故今本乃独称《何晏集解》。旧本无音义,唐陆德明为之作《音义》。《音义》除以反切注音外,还提示篇旨大义。如《学而第一音义》以学为首者,明人必须学也。由于唐人只为《五经》作疏,《孝经》、《论语》等均无疏。何晏等所采孔安国以下皆古训,邢昺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

()

尔雅注疏 邢昺

诗文注。相传为周公所作,孔子及其弟子增益。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一卷。璞(276—324)有《山海经》已著录。昺有《孝经正义》已著录。《尔雅》为中国最早以释义为主专门用以解释经传文字的著作。汉代立有《尔雅》博士,唐代写为十三经之一。尔,近也;雅,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故名《尔雅》。(汉刘熙《释名》)取义于对经传文字之训诂,宜近于雅正,以合原义。秦代焚书,而汉代尚经学,训诂之学遂兴。《尔雅》训诂多与《毛诗训诂传》相通,但无毛诗精确,所论制度又多为周制,故推知可能去古未远,写在《毛传》之前,当成书于战国,又经汉儒补益。书按辞条义类分为十九篇。对当时解经(特别是诗经)及后世训诂学影响极大。邢昺《尔雅疏叙》谓东晋郭景纯用心凡二十年,注解方毕。甚得六经之旨,颇详百物之形,学者祖焉,最为称首。其为义疏者,则俗间有孙炎、高琏,皆浅近俗儒,不经师匠,而他自作义疏考察其事,必以经籍为宗;理义所诠,则以景纯为主。并经集体讨论而定稿。撰疏比较审慎,其书流传亦广,对了解古代文化、文学、文字学,皆有文献价值。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

孝经注疏 邢昺

又名《孝经正义》。宋邢昺疏。咸平二年(999)奉敕编撰、校定。唐玄宗曾于开元十年(722)取韦昭、王肃、虞翻、刘劭、刘炫、陆澄六家说及五经旨趣,注今文《孝经》颁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年(743)重注,亦颁天下。又诏元行冲(名澹)著《御注孝经疏》。邢疏即以行冲书为蓝本。三卷,一作九卷。每篇小目下疏明章旨,后则先释经文,次疏注文。《四库提要》云:《孝经》今文之立,自玄宗此注始;玄宗此注之立,自宋诏邢昺等修此疏始。学者舍此,无由窥《孝经》门径。后采入《十三经注疏》。清阮元、严杰有《校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