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析

邓析(前545年—前501年)春秋后期郑国人。先秦名家学派的创立者。或言曾任郑大夫。子产执政,制刑律,铸《刑书》公诸于世(前536)。邓析私著《竹刑》,对子产《刑书》多有辩难改进。因其精于刑名之辩,民众有法令讼狱之事,多找邓析求教,以衣物为酬金。据《吕氏春秋·离谓》:“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

()

邓析(前545年—前501年)春秋后期郑国人。先秦名家学派的创立者。或言曾任郑大夫。子产执政,制刑律,铸《刑书》公诸于世(前536)。邓析私著《竹刑》,对子产《刑书》多有辩难改进。因其精于刑名之辩,民众有法令讼狱之事,多找邓析求教,以衣物为酬金。据《吕氏春秋·离谓》:“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襦、裤而学讼者,不可胜数。”郑国人惯于“乡校”议政,有用“悬书”(悬挂张贴)方式评论时政;子产下令禁“悬书”,邓析便用“致书”(投递)方式议政;子产又禁“致书”,邓析再用“倚书”(夹在它物中)方式议政。子产的“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由于邓析一直以在野的角度评议朝政,颇为当朝者所忌。后驷歂为郑国执政,“杀邓析,而用其《竹刑》”。此事颇为舆论所谴责,“君子(或即孔子)谓子然(驷歂字子然):‘于是不忠!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故用其道,不弃其人。’”(《左传》定公九年)邓析作为先秦名辩思潮的开拓者,不崇拜先王圣贤之说,“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坚持独立的思辨研究。刘向称他“好刑名”,即善于研究法律条文的词语、概念、名实关系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刑名之辩”就由此而产生。他长于论辩,有过人的深思辨察能力,“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所操的“两可之说”,所提出并予以分析的“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卵有毛”等命题,开启了一代辩难之风。邓析死后,其言论思想流衍于世,影响深远,至一百多年以后,“名辩”这一重要的学术流派在其思想基础上形成。其著述在汉代时已仅存两篇,后散佚。今本《邓析子》为后人伪托。

邓析子 邓析

二篇,春秋后期名家重要著作,邓析著。邓析的著述在汉以前流传情况不详。至西汉末刘向校书,以相校除复重,为二篇,其篇目为无厚、转辞。《汉书·艺文志》名家著录:邓析二篇。后隋唐史志俱录。然原书内容在汉以后渐散佚,仅存篇名。一般认为今本《邓析子》内容为隋唐之际人所伪撰。因今本不可据,故《邓析子》之学说,只能就汉以前其它书籍征引论述之言讨论。刘向云其书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所谓两可,《吕氏春秋·离谓》记有邓析两可之说故事:言一物仅有一买方和一卖方,双方都急于成交。因买方急于买,卖方可以要高价而不急;买方也可因卖方急于卖,自己可以压价而不急。此两可之例是对矛盾的双方俱急这一角度开始分析,而得出俱可不急的结论,于是论题便显示为双方又急又不急。是有(又)不是,可有(又)不可,是名两可(鲁胜《墨辩注叙》)。书中另一重要内容为讨论无厚,其论‘无厚’者,言之异同,与公孙龙同类(刘向《校上邓析子叙》)。邓析此论的具体情况不见史载。但书中所提出的无厚命题,至战国时则成名辩学派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涉及哲学上名与形、无穷大与无穷小等关系。荀子说邓析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