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

八思巴(藏文:འཕགས་པ་,威利:Phags-pa;1239年-1280年),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位祖师,元代著名的宗教领袖、政治家和学者。后藏昂仁鲁孔地方人。幼年从伯父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学习读写及佛学,以聪明颖悟著称。3岁能念咒语,8岁能背诵《佛本生经》,9岁在法会上说《喜金刚续第二品》,被众人称为“

()

八思巴(藏文:འཕགས་པ་,威利:Phags-pa;1239年-1280年),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位祖师,元代著名的宗教领袖、政治家和学者。后藏昂仁鲁孔地方人。幼年从伯父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学习读写及佛学,以聪明颖悟著称。3岁能念咒语,8岁能背诵《佛本生经》,9岁在法会上说《喜金刚续第二品》,被众人称为“八思巴”(vphags-pa,意为圣者)。10岁时随萨迦班智达赴凉州,途经拉萨时以萨迦班智达和苏浦巴为师受沙弥戒出家,起法名为洛追坚赞。12岁到凉州后继续从萨迦班智达学佛,萨迦班智达临终时授予法螺及衣钵,将教法及弟子托付给他,使他成为萨迦派第五位祖师。蒙古宪宗二年(1252)夏,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攻四川,为穿越藏区攻云南大理,包抄江南,遣使召请八思巴至军中相见,洽商藏族宗教首领与蒙古皇室关系,被奉为上师。次年新年为忽必烈一家传授灌顶。忽必烈率军南下后,八思巴返凉州为萨迦班智达建塔超度,动身回藏受比丘戒,行至康区,得到蒙哥汗将西藏分封给诸弟,萨迦派的为首地位不保的消息,即中途折回,会见从云南军中返回的忽必烈,并随忽必烈至汉地。四年(1254)五月忽必烈赐给褒护后藏佛寺的诏书,宣布奉八思巴为上师,自任其施主。六年(1256)春忽必烈营建开平府(后称上都),他随幕府至开平。次年五至七月,在忽必烈支持下朝礼山西五台山,开创元、明、清三朝藏族高僧与五台山的联系。八年(1258)作为佛教代表之一参加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在开平主持的释道辩论,对佛教获胜起了重要作用。次年初蒙哥汗病故军中,忽必烈从湖北军中北返,十一月抵达中都(今北京),八思巴亦于此时到达中都与忽必烈相会。蒙古中统元年(1260)三月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十二月在初步战胜争夺大汗位的阿里不哥后返回中都,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令其统领天下释教。经他参与筹划,忽必烈改变蒙哥汗将西藏分封给诸王的办法,派人到藏区清查户籍,设立从河州至萨迦的驿站。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设总制院(后改名为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及藏族地区行政,命其以国师领总制院事,并赐珍珠诏书,明确宣布八思巴以国师身份管领西藏各派僧众,要僧众遵照其法旨行事,形成了元代“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的格局。同年,八思巴与其弟白兰王恰那多吉一起离京返藏,次年初抵萨迦。经与僧俗首领商议,划分管辖地界,设置万户、千户、百户,明确世俗领主占有的农奴(“米德”)、寺院和宗教领袖占有的农奴(“拉德”)的领属关系,规定米德对元朝驿站承担赋税差役,僧人免除兵差劳役,拉德供奉僧众,由国师提名报请元朝任命各级官员,并设萨迦本钦管理乌思藏行政和司法,仿照蒙古怯薛制度建立宗教领袖的13种侍从官职,由此形成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政教合一统治。四年(1267)动身前往大都,行至拉萨时同意萨迦本钦释迦桑布的请求,决定兴建萨迦大殿。当年冬,西藏各派僧俗首领齐集藏北当雄为他送行。


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抵大都时,皇太子真金率百官出城迎接。朝见后,他向忽必烈呈献奉命创制的八思巴字,忽必烈即下诏颁行。次年八思巴再次给忽必烈传授灌顶,被晋封为“皇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辅治国政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奉命造太庙木质金表牌位并荐佛事于太庙七昼夜,又倡建每年二月举行规模盛大的迎白伞盖佛周游京城内外的活动,并撰写《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轨》,译成汉文后刻版印行,颁发各路僧人遵行。又命弟子阿尼哥塑麻曷葛剌(大黑天)神像,指向南方;命弟子胆巴于像前修法,并亲自为神像开光,宣称以此护佑元军渡江灭南宋。还为汉地、蒙古、西夏、高丽、大理、畏兀儿4000余人剃度授戒,弘传佛法。九年(1272)夏离大都到临洮居住,建临洮大寺,又遣弟子建卓尼寺,在甘、青、藏区传布萨迦教法。十一年(1274)在皇太子真金护送下离临洮回萨迦,次年八月在康区听到元军渡江节节胜利的消息,写表祝贺忽必烈统一海内。十三年(1276)底到萨迦,次年正月在曲弥仁莫(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曲弥区)召集有乌思藏7万多僧人参加的大法会,皇太子真金给每个僧人布施黄金1钱。还收集各种藏文佛教经论和古籍,组织抄写,有不少是泥金书写,以求长期保存。萨迦大殿现存的大量华贵经典,多数为当时写造,为保存和发展藏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支持雄译师多吉坚赞等学习梵文,翻译印度经论和文学作品,为藏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本人著述亦多,有《喜金刚续第二品注疏》、《喜金刚要义》、《道果法经义论》、《上师瑜伽论》、《大手印七支法》及各种修习法、念诵法等。他为皇太子真金所说佛法也被汇集为《彰所知论》,由沙罗巴汉译,收入汉文大藏经中。十七年(1280)十一月二十二日八思巴在萨迦圆寂,由其侄达玛巴拉主持,萨迦派举行了盛大追荐法事。消息传到朝廷,忽必烈“不胜震悼,追怀旧德,建大窣屠波于京师,宝藏真身舍利,轮奂金碧无俦”,并赐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延祐七年(1320),元仁宗因沙罗巴建言,认为八思巴之功可比孔子,应庙享祭,下诏令各郡建帝师八思巴殿,岁时致祭,“其制视孔子有加”。泰定元年(1324),元泰定帝令“绘帝师八思巴像十一,颁各行省”,让各地塑像祭祀。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 八思巴

简称《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佛教律仪书。元至元七年(1270)拔合思巴(即八思巴)集。一卷。是奉元世祖之命,据印度根本说一切有部之律典而译制的一部受戒仪轨书。内容包括授邬波索迦戒(即优婆塞戒)、沙弥戒和具足戒的仪轨,及授戒之后的各种仪范,如屏教师仪范、问障难羯磨仪范以及四法、四堕落法等。此书首次入载《碛砂藏》,后明清诸版大藏经均有载录。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 八思巴

律学著述。元拔合思巴(即八思巴)撰。一卷。是《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的附篇,撰于元至元七年(1270),至元八年先后译成维吾尔文和汉文。书中将戒学分为三类:(1)未得令得仪范,在《近圆羯磨仪范》中已说;(2)已得律仪,不犯护持方便;(3)若有犯者令修补法。习学略法即比丘得戒之后的修学之法,亦即此书的第二和第三两类。第二类又有五种护持:一以依止师护持;二以对治想护持;三了知应舍相违护持;四净自戒律护持;五依安乐住缘护持。其中了知应舍相违护持又总集为五篇二百五十三律仪法。此书见载于《碛砂藏》、《永乐南藏》及《频伽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