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淳

陆淳(?-806),唐代经学家,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顺宗赐名质,字伯冲,号文通。陆澄七世孙,柳宗元师。大历八年(773 年)淮南节度观察使陈少游辟为从事,后授太常寺奉礼郎,迁左拾遗、尚书郎,转太常博士。贞元四年(788 年)为刑部员外郎,累迁仓部郎中、左司郎中,坐事改国子博士。十九年为信州刺

()

陆淳(?-806),唐代经学家,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顺宗赐名质,字伯冲,号文通。陆澄七世孙,柳宗元师。大历八年(773 年)淮南节度观察使陈少游辟为从事,后授太常寺奉礼郎,迁左拾遗、尚书郎,转太常博士。贞元四年(788 年)为刑部员外郎,累迁仓部郎中、左司郎中,坐事改国子博士。十九年为信州刺史之职。擅长经学,尤精于《春秋》。与赵匡友善,师于啖助。遵师法抑《左传》而褒《公羊》。指出左丘明乃孔子以前贤人,非《论语》所说的同名者。《左传》兼及诸国之史,广采当时文籍乃至子产、晏子等书,杂以纵横、小说诸家之言,甚至旁及卜、梦、讽谏,叙事多,释意少,“是非交错,混然难证”。而《公羊》、《榖梁》虽亦系口授流传,间有乖谬,其主要内容却系子夏所传,“密于左氏”,且“《榖梁》意深,《公羊》辞辨,随文解释,往往钩深”(《春秋集传纂例》卷1)。这些,都发展了啖、赵的观点,开启唐宋以后舍传谈经的学风。清皮锡瑞认为陆氏作到了发前人所未发,议论颇具新意(见《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著作有《春秋集传纂例》、《礼类》、《君臣图翼》、《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

春秋集传纂例 陆淳

唐陆淳诠释、阐发啖助、赵匡《春秋》经说的著作。共10卷。作者尊崇啖助为师,赵匡为友。啖著《春秋统例》6卷,经作者及其子陆异整理,复经赵匡修改,定为40篇,勒为10卷。其第1至第8篇为全书总义,第9篇为鲁十二公并世绪,第36篇以下为经传文字脱谬及人名、国名、地名。全书主要内容包含于第10至第35篇内,该部分将啖助《春秋统例》及春秋学的主要观点作出详细阐发,如指《左传》非左丘明之作,《公羊》、《榖梁》亦非公羊高、榖梁赤之作;认为《左传》与《春秋》比之《公羊》、《榖梁》与《春秋》,后一种关系显得更其紧密。诸如此类,皆不尚旧说,且多有新意,但偏颇也在所不免。故宋以后评价也不同。如晁公武、欧阳修皆持贬议,程颢、程颐却视其有塞异端、开正途之功。纪昀等综诸家评论指出:该书舍传求经,实导宋人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版本主要有五玲珑阁丛书、古经解汇函、四库全书等。

()

春秋微旨 陆淳

三卷。唐陆淳撰。此书先列三传不同之文,参以啖助、赵匡之说而断其是非。《自序》云:事或反经而志协乎道,亦虽近义而意实蕴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非而终是,介于疑似之间者,并委曲发明,故曰‘微旨’。如晋赵鞅归于晋条,先引《左传》云:韩魏以赵氏为请赵鞅,入于绛,盟于公宫。次引《公羊》曰:此叛也,其言归何?以地正国也。……此逐君侧之恶人也,曷为以叛言之,无君命也。再引《穀梁》曰:此叛也,其以归言之何?贵其以地反也。……以地正国则何以言叛,其入无君命也。最后引赵匡之论曰:叛而称归,君宥而反之也,且原其初入晋阳之心。拒中行,非叛君也。《左传》只陈述史实,而《公》、《穀》则重在阐发无君命,赵匡则据《春秋》君了原心之大义而说。其《自序》又云三传旧说亦并存之,其义当否则以朱墨为别。今本应用朱者,皆改以方匡界划其起讫。此书大旨与《纂例》相同。现存有宋皇祐汴本、《学海类编》本、玉玲珑本、海昌陈氏刊巾箱本、经苑本、《学津讨原》本等。

()

春秋集传辨疑 陆淳

《春秋》学著作。唐陆淳撰。十卷。此书与其《春秋集传纂例》可视为姊妹篇。《纂例》一书,纂集啖助、赵匡批评三传之言,总举大意而已。此书乃缕列三传之文,于每句之后,系以啖、赵之言,逐句驳诘之。所述赵说为多,啖说次之,间亦有淳之按断。柳宗元作其《墓志铭》、《唐书·艺文志》、吴莱所作的序,都称此书七卷、或七篇。今本十卷,不知何人所分。书中述啖助、赵匡攻驳三传之言,举其传文之失,一句一字诘辨,故曰《辨疑》。前有《凡例》一篇,十七条,论删节经文、传文的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