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仲武

高仲武,唐文学家。渤海(今山东滨县)人。其活动事迹不详,可能与皎然同时,约唐玄宗上元初(760年)前后在世。曾编选《中兴间气集》,与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在唐代选集中社会影响大,理论价值高。其入选者二十六人,每人系以评语,标其警句,起于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终于代宗大历末年(779

()

高仲武,唐文学家。渤海(今山东滨县)人。其活动事迹不详,可能与皎然同时,约唐玄宗上元初(760年)前后在世。曾编选《中兴间气集》,与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在唐代选集中社会影响大,理论价值高。其入选者二十六人,每人系以评语,标其警句,起于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终于代宗大历末年(779年)。《中兴间气集序》中,重申儒家传统诗歌观点:“诗人之作,本诸于心,心有所感,而形于言,言合典谟,则列于风雅。”要求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以“古之作者”为榜样,“因事造端,敷弘体要,立义以全其制,因文以寄其心,著王政之兴衰,表国风之善否,岂其苟悦权右、取媚薄俗哉!”提出合乎其时代要求的审美标准:“体状风雅、理致清新”。在审美接受心理上,达到“观者易心,听者竦耳”、“朝野通取,格律兼收”的效果。又将其审美标准贯串其诗歌批评中,如评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淡”,“特出意表,标雅古今。”评郎士元与钱起“体调大抵相同,就中郎公稍更闲雅”。论张继“诗体清迥,有道者风”。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论皇甫曾诗“体制清洁”。反映其注重作品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和风格审美特征的美学观点。又评杜诵诗,谓得“生人始终之理”。评朱湾诗,谓其“因词写意,穷理尽性,于咏物尤工”。评张继诗“事理双切”。评张南史诗“物理俱美”,“情致兼深”。反映其强调诗歌之“理致”应与其“体格”相统一的观点。

中兴间气集 高仲武

唐诗总集。二卷。唐高仲武编。高仲武,仕履不详,郡望渤海。此书选录当代诗人,起自肃宗至德初年(756),迄于代宗大历末年(779)。肃、代两朝正值安史乱后,时称唐室中兴,间气,谓杰出之人才秉五行之气而生,指代杰出人才。故以此命集。殷璠《河岳英灵集》选诗终癸巳(天宝十二载),本书正与之相接。入选诗人二十六人,诗一百三十余首,诗人前各有评语,其体例与殷书相仿。高氏以钱起,郎士元分置两卷之首,并谓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甚推重之。所选诗以五律为多,五古次之,风格清新婉丽,但使体尚风雅,理致清新,观者易心,听者竦耳,则朝野通取,格律兼收(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序》),反映了大历时代的主要倾向,亦可见高氏的选诗标准。《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书目均著录。此书甚为后代选家看重,将其与《河岳英灵集》相提并论,严羽《沧浪诗话·考证》指出:王荆公《百家诗选》,盖本于唐人《英灵》、《间气集》。毛晋《汲古阁书跋》谓:《河岳》、《中兴》二集,一选开元迄天宝名家,一选至德迄大历名家,相继品骘,真盛唐一大观也。有武进费氏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