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植

王植(1681年-1766年),清学者。字櫰三。直隶深泽(今属河北)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广东和平知县。调阳江,擢罗定州知州。历署平远、海丰、新会、香山及德庆州、钦州。发山东补霑化,调郯城,以老病乞休。植敦励名节,思效长孺之戆,自号戆思。居官廉直持平,有强项吏称。所至兴利除弊,名

()

王植(1681年-1766年),清学者。字櫰三。直隶深泽(今属河北)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广东和平知县。调阳江,擢罗定州知州。历署平远、海丰、新会、香山及德庆州、钦州。发山东补霑化,调郯城,以老病乞休。植敦励名节,思效长孺之戆,自号戆思。居官廉直持平,有强项吏称。所至兴利除弊,名声大著。尤务先教化,听讼必劝谕使服。曾说:“刑罚中之教化,其效尤捷。”(《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性勤敏,经史百家,靡不研究,而一以宋五子为宗。认为张载见道,“原从儒、释异同处入,故其言太虚皆与释氏对照”(《正蒙初义·臆说》)。又说:“程朱多不满太虚二字,然晰其本旨,殊途同归,不必执程朱绪论以相诋。”(同上)其论皆持平,无门户之见。曾对子姪说:“宋儒书言治身克己,幽隐毕照。以此自检觉,时时不能无过。所自信者,大德不踰闲尔。”(《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二》)著有《正蒙初义》、《濂关三书》、《皇极经世全书解》、《道学渊源录》、《四书参注》、《韵学》、《读史纲要》、《权衡一书》、《崇德堂集》。

正蒙初义 王植

十七卷。清王植撰。王植有《四书参注》已着录。《正蒙》是张载的重要着作,原只数万言,而其弟子苏炳将这部书分为十七篇,相续成为今存本的样子。这是一部哲学着作,它与《西铭》、《易说》构成了张载的哲学体系。张载提出了太虚这一表示物质特性的范畴,在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是一个进步。他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纲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正蒙·太和篇》。又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这就是说,世界的本体是元气,这种气是无形的(不能直接用眼睛看到它),气的聚合、分解(散)都是暂时的现象(客形)。太虚就是气,不是在气之外还有一个太虚。《正蒙》注释很多。是书,诠释《正蒙》。冉祖、李光地、张伯行之注,列于程朱诸说之后,并采张子《经学理窟》、《语录》、《性理拾遗》相参证,而又各以己见参订于后。其大旨谓张子见道原。从儒释异同处入。故其言太虚皆与释氏对照。又谓太虚有三义。又谓程朱多不满此书太虚二字。然晰其旨,殊涂同归,正不必执程朱诸论以毁谤。又谓《诗笺》、《书序》、《礼疏》、《旧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