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

善导(613—681年),唐代僧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者。山东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一说江苏盱眙人,俗姓朱。据《续高僧传》卷二九《会通传》、《佛祖统纪》卷二六、二七载,幼年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习《法华经》、《维摩经》等经。后得《观无量寿佛经》,悲喜交集。唐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拜

()

善导(613—681年),唐代僧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者。山东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一说江苏盱眙人,俗姓朱。据《续高僧传》卷二九《会通传》、《佛祖统纪》卷二六、二七载,幼年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习《法华经》、《维摩经》等经。后得《观无量寿佛经》,悲喜交集。唐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拜道绰为师,修学方等忏法,听讲《观无量寿佛经》。以后专事念佛,笃勤精苦。后入长安光明寺,传净土法门,倡导称名念佛。相传一生用所得布施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幅,见塔庙伽蓝损坏,必去修复。弟子不可胜数,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的,有日课称名一万以至十万遍的,有得念佛三昧而称往生净土的,有投身高岭、命寄深泉、舍命焚身的,由此被称为“弥陀化身”。曾与金刚法师论说念佛之胜劣。高宗时,在洛阳龙门造立大卢舍那佛像,担任检校之职。后人称之为“光明大师”。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观念法门》一卷、《往生礼赞偈》一卷、《般舟赞》一卷、《五种增上缘义》一卷。继承昙鸾、道绰的净土学说,力主凡夫可以往生净土,并着力宣传称名念佛。制定了六时礼忏仪式、转经行道方法、修学般舟三昧行道方法、观念佛三昧的行相、入道场念佛与忏悔发愿方法等净土法门仪轨,使净土法门有了完整的教义和仪轨,具备了建立宗派的基本条件。而其简单易行的修持方法,使净土信仰风行天下。后人称其教为“善导流”。弟子有怀感、怀恽、净业等。《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于公元8世纪时传入日本,法然(源空)据此书创立日本净土宗,立支那净土五祖,尊善导为第三祖。南宋宗晓《乐邦文类》及志磐《佛祖统纪》则尊善导为第二祖。

念佛镜 善导

凡二卷。唐即道镜、善道共集。全称求生西方净土念佛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系以对比方式提出念佛门与其他法门,而鼓吹念佛一行。题名念佛镜,意在照明念佛行人,增益信心,断除疑惑。内分十一门,阐释念佛之名义、体德等。依次为:劝进念佛门、自力他力门、念佛得益门、已得往生门、校量功德门、校量斋福门、疑谤得罪门、誓愿证教门、广摄诸教门、释众疑惑门、念佛出三界门。此外,有关道镜及善道之传历不明,一般推测彼等为本文中常述及之大行和上之门人,约为贞元、元和时代人。

()

法事赞 善导

凡二卷。唐代善导撰。又作净土法事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记述阿弥陀经读诵之法式、系经文参杂赞文之忏悔供养形式。多为净土宗法事时所用。上卷揭举奉请偈、启白、召请、三礼、表白、赞文等,其次明示行道赞梵偈、赞文、七周行道、披心忏悔,乃至发愿等行事之次第;下卷分阿弥陀经全文为十七段,各段均有赞文,并记述十恶忏悔、后赞、七周行道、叹佛咒愿、七敬礼及随意等轨式。本书系依准于般舟三昧之法而明示转经行道之仪则,书中援引贤愚经、旧华严经、观佛三昧经、地狱经等所叙述之地狱相,以激发行者厌秽之情;又以对阿弥陀经之转读赞扬来发启行者欣净之心。

()

五种增上缘义 善导

谨依释迦佛教六部往生经等。显明称念阿弥陀佛愿生淨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一一具如下五缘义中说。问曰。佛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愿生西方阿弥陀佛国。又劝造阿弥陀像。称扬礼拜香华供养。日夜观想不绝。又劝专念弥陀佛名。一万二万三万五万。乃至十万者。或劝诵弥陀经。十五二十三十五十。乃至一百满十万遍者。现生得何功德。百年捨报已后。有何利益。得生淨土以不。答曰。现生及捨报决定有大功德利益。准依佛教显明五种增上利益因缘

()

般舟赞 善导

全一卷。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又称般舟三昧往生赞。唐代善导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系依观无量寿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而作之净土赞文,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分序文、正赞、结劝三科。序文以自劝劝他为往生净土之正因,并广赞净土之种种庄严。正赞有七言偈赞三十七篇二百八十一行半,各上句附愿往生,下句附无量乐等相唱和,乃广赞叹极乐净土之依正二报庄严及三辈九品往生等相。结劝之终偈(大四七·四五六上):‘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应知。’于偈中,屡屡揭示报释迦、弥陀之慈恩,此即本书述作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