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嵩

本嵩,北宋僧人。据《注华严经题法界颂》卷上载,开封人。早年习《华严》大经,后又遍历禅林。神宗元丰六年(1083),隐居于嵩山。元祐三年(1088),应张啇英之请到京城,为禅、教两宗僧人讲华严学。撰《通玄记》三卷、《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曾住持开封夷门寺、报本禅寺,受“广智

()

本嵩,北宋僧人。据《注华严经题法界颂》卷上载,开封人。早年习《华严》大经,后又遍历禅林。神宗元丰六年(1083),隐居于嵩山。元祐三年(1088),应张啇英之请到京城,为禅、教两宗僧人讲华严学。撰《通玄记》三卷、《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曾住持开封夷门寺、报本禅寺,受“广智大师”号。

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 本嵩

佛典注疏。宋本嵩述,琮湛注。二卷。宋元祜三年(1088),本嵩应张商英之请至京城讲杜顺的《华严法界观门》,撰《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以禅宗颂古的形式,诠释《大方广佛华严经》七字经题及《华严法界观门》。后琮湛又采用禅宗评唱体解释颂文,形成此书。本嵩颂文指出:深明杜顺旨,何必赵州荣。琮湛评之日:通明妙观玄纲,何必参禅问道。此书从形式和理论两个方面沟通了禅思想与华严思想。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